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某市“十五五”规划编制专题会上的讲话

浏览量:46

发布时间:2025-08-23

同志们:

“十四五”即将收官,“十五五”的大幕正待开启。站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节点上,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意义非凡,责任重大。“十五五”规划,绝不仅仅是一份文件报告,它是指导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向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是我们应对变局、开创新局的战略罗盘。编制好这份规划,事关全市发展大局,事关人民福祉,事关现代化强市建设的未来。全市上下必须以对历史、对人民、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好这项工作。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专题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和省委关于“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总结“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实践,研究部署我市“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这既是一次承前启后的工作部署会,更是一次集思广益的战略研讨会。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把握“十五五”时期的“时”与“势”,在认清大局中找准定位

谋划未来,必先洞察时代。编制“十五五”规划,首要的是把准时代脉搏,看清发展大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首先,要从全局大势中看清“变”与“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正在加速重构。同时,国家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将绿色低碳转型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些深刻变化,对我们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挑战在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固有的发展模式面临巨大冲击。机遇在于,国家战略的调整为后发地区实现“换道超车”提供了可能,新质生产力为我们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开辟了新赛道,绿色转型为我们发挥生态优势、塑造发展新优势创造了新空间。我们必须胸怀“国之大者”,把*的发展置于全国、全省的大棋局中去考量,精准把握政策导向、产业方向和市场走向,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其次,要从自身实践中看清“长”与“短”。“十四五”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团结一心、攻坚克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预计到今年底,“十四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保持稳定增长,去年达到了*亿元,一批重大项目落地生根,为未来发展积蓄了宝贵能量。这是我们的“长板”,是我们的底气所在。但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短板”和问题。最突出的就是结构性矛盾。2024年的数据显示,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仍高达41.3%,而第二产业占比仅为13.5%,工业“压舱石”作用不强,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依然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在起步阶段,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有限。此外,城乡发展不平衡、民生领域还有不少欠账、社会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都是我们必须在“十五五”期间下大力气解决的硬骨头。只有正视问题、解剖麻雀,我们的规划才能靶向精准、务实管用。

二、锚定“三大坐标”,校准“十五五”规划的战略航向

编制好“十五五”规划,关键在于找准参照系,确立科学的战略方向。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要牢牢把握以下三个战略坐标,确保规划既“顶天”又“立地”。

第一个坐标,是国家和省域战略的“高点”。编制规划,必须自觉对标对表。要把我市的发展深度融入国家和省委的战略部署之中,确保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一要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十五五”时期的核心任务。要围绕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前瞻布局。一方面,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农业、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迈进。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生物制造、新材料、数字经济等领域,找准主攻方向,谋划一批具有牵引性的重大项目,打造新的增长引擎。二要聚焦绿色低碳转型。要坚决扛起生态大市的责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要探索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的创新模式,比如可以借鉴长三角等先进地区的经验,研究引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建立基于碳减排成效的利益分享机制,激励企业主动进行节能降碳改造。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循环经济和生态旅游,把生态优势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发展优势。三要聚焦区域协同发展。要主动承接国家和省里的重大任务,积极争取更多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试点纳入上级规划“盘子”。要学习借鉴*区域协同发展的先进经验,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加强与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的产业协作、科技协同、设施联通,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发展共同体。

第二个坐标,是区域发展格局的“节点”。要深刻认识*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的独特区位、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找准自己的“生态位”。一是发挥农业“压舱石”的基点作用。我市是农业大市,这是最厚实的家底。但不能满足于做“原字号”的原料基地。“十五五”期间,农业发展的核心是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关键要用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农业。要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动物联网、大数据在农业生产中的深度应用,力争在重点区域实现物联网设备较高覆盖,推动粮食单产和品质双提升。有数据显示,智慧农业示范项目可实现亩均增收数百乃至上千元,这就是科技的力量。要推动生物技术在育种领域的突破,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要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一批“*”字号的知名品牌,让“好资源”变成“好产品”,再卖出“好价钱”。二是攻克工业“发动机”的难点问题。工业不强,城市经济就缺少脊梁。“十五五”期间,必须把振兴工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方面,要为传统产业“强筋健骨”,通过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让老树发新枝。另一方面,要为新兴产业“育苗造林”,围绕核心产业,实施“链长制”,精准招商,延链补链强链,培育若干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改变我市工业“星星多、月亮少”的局面。三是激活服务业“新蓝海”的潜力空间。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让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提升城市活力的重要载体。

第三个坐标,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点”。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民幸福。规划编制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建设宜居宜业的“人民城市”。要统筹规划城市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推进城市更新行动,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要提供普惠可及的“民生服务”。聚焦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急难愁盼问题,谋划实施一批民生工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要回应人民群众的“精神期盼”。要深入挖掘我市的历史文化资源,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构筑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