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2025年全市产业链党建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浏览量:47

发布时间:2025-10-20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此召开全市产业链党建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全面总结前一阶段我市产业链党建工作的实践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系统部署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今天上午,与会同志实地察看了*县和*区的几家代表性企业,从*汽车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产线,到*工程液压有限公司的精密制造,再到*应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创新成果,我们深切感受到了链上企业蓬勃的发展活力和强劲的创新动能。这充分说明,我市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产业链发展的路子走对了,也走实了。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深刻把握新形势下的使命任务

近年来,市委坚决扛起经济发展的政治责任,把产业链建设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抓手,创新性地提出并实施了产业链党建工作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市上下形成了大抓产业、大抓项目的浓厚氛围,党建引领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效应初步显现。截至2024年底,我市县域重点产业链合计产值已达到2350亿元,占据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七成以上,成为支撑全市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和“顶梁柱”。我们成功培育了首批140个红色链主企业、红色车间和红色标兵,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在产业链关键节点上不断强化,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正在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对标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对标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我们的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和深层次问题。一是“融”的深度有待加强。部分领域的党建工作与产业链发展存在“两张皮”现象,党组织的作用发挥还停留在表面,未能真正嵌入到企业决策、技术攻关、市场开拓等核心环节,组织力的“乘数效应”尚未完全释放。二是“链”的韧性有待提升。部分产业链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卡脖子”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产业链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面临严峻考验。三是“人”的瓶颈有待突破。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人。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引进难、成果转化难”的问题依然是制约产业升级的“紧箍咒”;同时,部分干部在服务产业发展中存在本领恐慌,表现出“不敢为、不善为”的状态,专业能力和担当精神亟待提升。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也是前进中的挑战。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产业链作为承载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单元,其现代化水平直接决定了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抓产业链党建,本质上就是抓住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牛鼻子”。我们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到建强产业链党建是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应对激烈区域竞争、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抉择。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推动产业链党建工作走深走实。

二、聚焦“四链融合”,精准施策,全面激活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做好下一阶段工作,总的思路是: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目标,以市委提出的“20条措施”为总抓手着力深化组织聚链、人才强链、创新延链、干部铸链,推动组织链、人才链、创新链、干部链与产业链“四链”深度融合,为我市在2027年实现工业产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形成若干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保障。

第一,以“组织聚链”为核心,筑牢产业发展的坚强堡垒。

党的领导是产业发展的“定盘星”。必须把党的组织体系深度嵌入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让党旗在产业发展一线高高飘扬。一要压实县级党委一线指挥的领导责任。产业链的发展根植于县域。各县(市、区)党委要坚决扛起主体责任,把产业链党建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真正发挥“一线指挥部”作用,定期研究、一线调度、一抓到底。要完善产业链党建联席会议机制,推动组织、工信、科技、人社等部门协同发力,形成“一盘棋”工作格局。二要建强产业链综合党委的战斗堡垒。要推动在县级层面全覆盖设立产业链综合党委,赋予其在资源整合、议事协调、服务指导等方面的实际职权,使其成为联结政企、贯通上下、协调左右的枢纽平台。综合党委要动态摸排链上企业情况,精准掌握发展党员、人才需求、技术瓶颈等第一手信息,为精准施策提供依据。三要发挥链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持续实施“十百千”红色领航工程,深化红色链主企业、红色车间、红色标兵的培育和示范带动作用。要把发展的着力点更多地放在科研攻关一线、生产经营关键环节和高级管理人员之中,把那些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骨干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打造一支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产业先锋队。

第二,以“人才强链”为关键,打造驱动创新的智力引擎。

产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必须破除思想藩篱和体制障碍,用最大的诚意、最优的政策、最好的服务,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要大力推行“创业合伙人”制度。针对高层次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痛点,要用市场化思维破解人才难题。通过“创业合伙人”制度,让人才以技术、管理等要素入股,与资本、平台、项目方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这不仅是引才模式的创新,更是利益分配机制的深刻变革。市委组织部要做好政策解读和推广,各县(市、区)要大胆探索,尽快落地一批典型案例,形成示范效应。二要做实建强“特聘专家团”。要聚焦县域重点产业链,精准绘制人才图谱,按图索骥,柔性引进一批站在行业前沿、掌握核心技术的顶尖专家,组建高水平的特聘专家团。专家团不能只是挂个名、开个会,必须实体化运作。要构建“专家团+机制政策+产业联盟+中试平台+产业基金”的“五位一体”支撑体系,推动专家团从“建起来”向“转起来”转变,切实为产业发展提供战略咨询、技术指导和项目对接,共同打造县域重点产业链特聘专家团的“*样板”。三要构建多层次人才培育体系。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既要持续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也要着力扩容培育好面广量大的DE类产业人才,更要深入实施“*工匠”培育工程,弘扬工匠精神,打造一支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