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2025年全市民生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浏览量:49

发布时间:2025-10-14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全市民生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梳理今年以来民生工作的进展与成效,深刻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并对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民生工作一头连着发展大局,一头连着万家灯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也是检验我们工作成效的“试金石”。做好这项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在服务大局中彰显民生工作的坚实基础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回顾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推动民生福祉达到了新的水平,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是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民生底线兜得更牢。就业是民生之本。我们始终把稳就业、保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回顾2024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了47.2万人,职业技能培训覆盖3.5万人次,为劳动者稳定就业、提升技能创造了良好条件。截至去年9月的数据显示,仅前三季度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就已达到43867人,失业人员再就业7574人,各项指标均展现出良好态势。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到2024年底,全市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42.34万人、33.92万人和62.3万人,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这组数据背后,是千家万户的安心与稳定。

二是居民收入渠道更加多元,群众生活过得更好。增加居民收入是改善民生的核心。通过一系列促增收、稳物价的组合拳,群众的“钱袋子”更加殷实。根据最新统计,2024年末,我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44775元,在复杂经济环境下实现了3.7%的稳健增长。而对比2023年43169元的水平,这一增长更显来之不易。这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直接体现。

三是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优质,发展成果变得更实。我们始终坚持财力向民生倾斜,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全市财政支出中,超过八成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区,2024年民生领域的支出更是占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2%。资金的重点投入,转化为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项目。去年,全市统筹实施了118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额高达264亿元,涵盖了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绿化更新、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建设等多个领域。这些项目的推进,有效补齐了公共服务短板,提升了城市的功能与品质。

四是社会治理效能更加彰显,安全防线筑得更固。我们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公安、司法、信访等领域持续发力,有效防范化解了各类风险隐患,确保了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同时,深入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攻坚克难的结果。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民生改善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二、研判形势,在应对挑战中把握民生工作的时代脉搏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民生工作的内涵与外延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风险挑战。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是做好下一步工作的前提。

第一,要深刻认识到经济转型升级对民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随着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就业市场也呈现出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传统岗位的需求在减少;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如何促进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匹配,如何帮助劳动者实现技能转型,如何为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提供更高质量的就业服务,是我们必须破解的课题。

第二,要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带来的新期盼。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群众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大家不仅要求有学上、有病看、有房住,更期盼上好学、看好病、住好房。对于教育的公平与质量、医疗的便捷与水平、养老的舒适与尊严、生态环境的优美与宜居,都有了更高层次的期待。这种需求的升级,倒逼我们的公共服务必须提质增效。

第三,要深刻认识到资源要素约束条件下带来的新挑战。当前,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持续存在,土地、能源等资源要素日益趋紧。在这样的背景下,过去那种依靠大规模投入来推动民生改善的模式难以为继。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办好更多、更实的民生事业,如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如何创新投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民生建设,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与能力。

第四,要深刻认识到社会结构复杂化演变带来的新风险。城镇化进程加速、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阶层多样化,都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复杂性。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网络舆论等领域的风险点增多,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社会稳定大局。守住安全底线,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民生工作不可逾越的红线。

面对这些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采取更加精准、更加系统、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民生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三、聚焦重点,在精准施策中谱写民生工作的崭新篇章

做好下一阶段的民生工作,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突出重点,靶向发力。各级各部门要对照省、市政府确定的年度民生实事任务清单,逐项梳理,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所有承诺不折不扣兑现。在此,我重点强调四个方面。

第一,聚力编织社会保障网络,筑牢民生之基。这是民生工作的安全网和稳定器。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强化产业、投资、消费等政策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要聚焦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实施更加精准的就业帮扶。要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与市场需求的适配度。同时,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要持续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在巩固现有参保覆盖面的基础上,要重点推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参加社会保险,消除制度盲区。要稳妥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要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切实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要精准做好社会救助工作。要密切关注低收入人口、残疾人、特困人员等群体的生活状况,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救助范围。要加强对临时遇困群众的急难救助,确保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党和政府的温暖能够第一时间送到。

第二,聚力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提升民生之质。这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直接体现。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持续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在*区新建学校工程等项目上要加快进度,确保按期投用。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要深化“双减”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要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健康*。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要加快推进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要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健全“一老一小”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要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切实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