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2025年全市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浏览量:46

发布时间:2025-09-17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全市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我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非凡历程,分析当前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对下一阶段常态化、长效化推进文明建设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刚才,会议表彰了在创建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此,我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七年来为创文工作付出辛勤汗水的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回顾奋斗历程,深刻总结文明创建的辉煌成就

自2018年正式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以来,我们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七年征程。七年风雨兼程,七年砥砺奋进,全市上下同心同德、攻坚克难,终于在今年成功摘得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这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这不仅是我市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更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共享荣光的智慧结晶。回首来路,我们深刻体会到,这份来之不易的殊荣,饱含着四个方面的深刻内涵:

第一,这份殊荣,是我们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的丰硕成果。创建文明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七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文明创建作为统揽全局的“一把手”工程,成立了高规格的创建指挥部,形成了市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我们在一线砥砺干部、在一线锤炼作风、在一线提升能力,将文明创建的宏大叙事分解为一项项具体的指标、一个个落实的项目,推动城市发展的“硬实力”与文明程度的“软实力”同步跃升。

第二,这份殊荣,是我们对标一流标准、奋力追赶的生动实践。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与先进城市相比,我市在城市治理、公共服务、市民素养等方面仍有差距。为此,我们坚持高点站位、高标对表,以“不创则已、创则必成”的决心,深入学习借鉴兄弟城市的成功经验。我们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为“指挥棒”和“度量衡”,逐项对标、逐条分析、逐个攻破,下足“绣花”功夫,推动城市面貌从“一时清洁”向“长效洁净”转变,市民行为从“被动约束”向“主动自律”转变。正是这种对标先进、追赶先进、争当先进的奋进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超越自我,最终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第三,这份殊荣,是我们践行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的温暖答卷。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为了人民。七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创建为了人民、创建依靠人民、创建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理念。我们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大力实施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四改”工程、农贸市场升级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宜居。我们看到,城市道路更加通畅,社区环境更加整洁,市场秩序更加规范,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正是因为我们把创建过程变成了持续改善民生的过程,才赢得了广大市民群众最广泛的理解、最真诚的拥护和最积极的参与。

第四,这份殊荣,是我们汇聚全民力量、共建共享的伟大合力。文明,根植于每个市民的心中;创建,离不开每位市民的参与。七年来,我们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构筑了全民创建的坚实基础。我市的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截至2022年的数据显示,全市拥有志愿服务团体224个,注册志愿者超过6万人,累计开展志愿服务项目9000余个,服务总时长超过160万小时。从疫情防控到抗旱救灾,从社区服务到文明劝导,那一抹抹“志愿红”成了城市最温暖的底色。与此同时,我们建成了覆盖城乡的“1+17+127”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网络体系,打造了“*嗑子匠”“*乡音”等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品牌。广大市民群众踊跃参与,广大基层工作者日夜奋战,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正是这股由千千万万人汇聚而成的磅礴力量,推动我们的城市实现了由内而外的深刻蝶变。

七年的奋斗与辉煌,值得我们永远铭记。这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铸就的城市荣光,也是我们迈向未来的坚实基础和宝贵财富。

二、站上崭新起点,准确把握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同志们,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既是城市发展的崇高荣誉,更是接续奋斗的全新起点。我们决不能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懈怠思想,更不能有“牌子到手、创建到头”的错误认识。文明创建永远在路上,巩固成果、深化内涵、提升水平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当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文明建设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面临着新的时代要求。

一是要深刻认识到,文明建设的核心要求已从“创建达标”转向“内涵深化”。过去,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围绕测评体系补短板、强弱项,力求各项指标达标。现在,我们站在了更高的平台上,必须推动工作重心从“以创促建”向“以建促治”转变,从外在形态的“面子”向内在气质的“里子”深化。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环境的整洁、设施的完善,更要追求市民素养的全面提升、城市文化的深度涵养、社会风尚的持续向好。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让文明成为这座城市的内在基因和鲜明品格。

二是要深刻认识到,文明建设的工作模式已从“集中攻坚”转向“常态长效”。过去的创建过程,带有一定的“运动式”“攻坚战”色彩,在短期内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文明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必须久久为功。如何将创建期间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固化为制度、转化为常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我们要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完善、高效的常态化管理机制和长效化推进机制,确保文明创建的标准不降、力度不减、势头不弱,彻底告别“平时抓、过后放”的循环。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