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53
发布时间:2025-11-01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全县农业农村重点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最新决策部署,全面梳理当前我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资金监管、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的进展与不足,系统分析菌菇、水稻等重点农业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挑战,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细化举措、压实责任,确保各项重点工作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刚才,县农业农村局和几个乡镇作了很好的发言,既总结了成绩,也指出了问题,提出了下一步打算,我都赞同。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正视问题,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抓好巩固衔接、资金监管和农田建设三项重点工作
做好“三农”工作,事关发展大局、事关民生福祉。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也是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工作,意义特殊、责任重大。我们必须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这几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紧抓实抓细。
第一,聚焦“守底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必须靶向发力、常抓不懈。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防止规模性返贫是硬任务,是底线性要求。截至目前,我县现有脱贫人口****户、****人,动态识别的监测对象***户、***人,部分群众的增收基础还不牢固,抵御风险的能力依然较弱。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地方和干部存在麻痹松懈思想,认为脱贫了就可以“歇歇脚、松口气”;一些帮扶措施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与群众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个别地方的动态监测机制反应不够灵敏,对突发困难的农户未能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帮扶。这些问题,看似小事,但都可能成为引发返贫的导火索。对此,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扎实开展“回头看”和专项排查整改。一要持续完善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要严格落实家庭年人均纯收入8700元的监测底线要求,将防止返贫的关口前移,利用大数据比对和网格员入户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的农户,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确保不让一户一人在小康路上掉队。二要精准落实产业和就业帮扶。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不能“大水漫灌”。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要加大以工代赈力度,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千方百计拓宽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对于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要提供精准的技术指导、小额信贷和市场信息服务,确保他们发展的产业能够真正带来稳定收益。三要全面巩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是脱贫的基础,必须持续巩固提升。要定期对相关设施进行排查检修,确保各项惠民政策百分之百兑现到户到人,坚决杜绝因学、因病、因房、因水返贫现象的发生。
第二,聚焦“提效益”,在乡村振兴资金项目监管上必须全程覆盖、从严从紧。资金和项目是乡村振兴的“血液”和“骨架”。“十三五”以来,全县累计整合各级各类涉农资金达**亿元,实施了一大批强基础、利长远的项目,为我县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但是,我们也要正视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中存在的短板。有的项目前期论证不充分,与市场需求和当地实际结合不紧,导致“晒太阳”工程;有的项目“重建设、轻管护”,建成了就没人管,资产闲置甚至损毁,造成了极大浪费;有的地方资金拨付不及时、使用不规范,甚至存在“跑冒滴漏”的现象,监管存在“真空地带”。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益,更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管好用好每一分“振兴钱”,是我们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一要建立全链条监管体系。要从项目库的建立、项目申报、评审、实施,到竣工验收、绩效评价、后续管护,建立起一套环环相扣、无缝衔接的闭环管理制度。县农业农村局要发挥好牵头作用,会同财政、发改等部门,明确各自职责,形成监管合力。二要强化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审计部门要将涉农资金作为年度审计的重点,开展常态化专项审计。同时,要全面推行村级事务公开制度,将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建设内容、实施效果等在阳光下运行,主动接受群众监督。鼓励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重大项目进行独立、客观的绩效评价。三要严肃追责问责。要亮明“高压线”,对挤占、挪用、贪污、浪费乡村振兴资金的行为,坚持“零容忍”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不仅要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也要严肃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以铁的纪律保障资金安全、项目高效。
第三,聚焦“强根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必须保质保量、建管并重。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高标准农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近年来,我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县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比重达到**%。今年,我们还计划新建*.*万亩、改造提升*.*万亩。这些“米袋子”的压舱石,为我县粮食连年丰收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提供了坚实保障。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存在的问题。一些项目区“重建轻管”现象依然突出,建后管护主体不明确、经费没保障;部分项目施工质量有待提高,存在“图斑”设计与实际不符、工程标准不高等问题;农田建设与后续的产业发展规划结合不够紧密,未能最大化发挥“良田”效应。建设高标准农田,必须坚持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一要严把工程质量关。要建立从规划设计、招标投标、施工监理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坚决杜绝“偷工减料”“层层转包”等行为。要组织专业力量,对在建项目和已建项目开展“拉网式”质量排查,对发现的问题立即整改,确保建一块、成一块,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二要创新建后管护机制。要明确管护主体,探索建立“县级统筹、乡镇主导、村级实施、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管护模式。可以探索引入专业化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管护,通过签订管护协议、落实管护资金等方式,确保建成后的沟、渠、路、桥等设施长期稳定发挥作用。三要推动“良田”与“良种、良法、良机”深度融合。高标准农田建设不能就建设而建设,必须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在项目规划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当地的产业布局,为机械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创造条件。要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优先流转给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推广应用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二、聚焦特色、精准发力,以科学务实的精神推动菌菇、水稻等优势产业再上新台台阶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没有产业的支撑,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县自然禀赋独特,发展菌菇、水稻等特色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必须立足资源、扬长避短,走特色化、品牌化、集群化的发展路子。
首先,关于菌菇产业,要破解“小散弱”困局,在全产业链发展上实现新突破。经过前几年的培育,我县菌菇产业已初步形成年产菌棒****万棒、综合产值达到*.*亿元的规模,成为带动部分乡镇农民增收的“致富伞”。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一是产业布局较为分散,尚未形成集聚效应;二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多为“小作坊”式生产,缺乏核心竞争力;三是产业链条短,主要以鲜菇销售为主,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这些问题不解决,产业就很难做大做强。下一步,发展菌菇产业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办大事。一要明确主攻方向。要组织专家和市场主体进行科学研判,结合我县气候、土壤和市场前景,聚焦一到两个具有比较优势的菌菇品种,作为我们的主攻方向,避免“遍地开花”但“都不结果”。二要培育壮大龙头。要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通过政策扶持、要素保障等方式,重点支持几家有基础、有潜力的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它们在菌种研发、标准化生产、品牌营销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形成“头雁效应”。三要着力延伸链条。要积极引进和培育精深加工企业,开发菌菇脆片、菌菇酱、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时,大力发展电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让**菌菇走出**、走向全国。四要打造联农带农的示范样板。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让农民不仅能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获得收入,还能通过参与生产、入股分红等方式,深度融入产业链,分享更多增值收益。我们要打造几个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真正让菌菇产业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其次,关于水稻产业,要打好“优质牌”,在品牌化和效益提升上取得新成效。保障粮食安全,水稻是“压舱石”。我县作为传统的水稻产区,确保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定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但我们也要看到,我县水稻产业“有产量、缺产值”,“有品牌、不响亮”的问题依然存在。如何在保障量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和效益的提升,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课题。推动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要在“优、绿、强”三个字上做文章。一是在“优”字上做文章。要持续优化品种结构,大力推广市场欢迎、效益好的优质水稻品种,改变过去“有什么种什么”的局面。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和培育一批适合我县种植的“名特优新”品种。二是在“绿”字上下功夫。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水稻。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节水灌溉等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升稻米品质和安全水平,让“吃得好”“吃得健康”成为**大米的金字招牌。三是在“强”字上求突破。要整合全县资源,着力打造一个叫得响、有影响力的县域公共品牌。通过统一品牌标识、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包装设计、统一宣传营销,改变过去各家品牌“单打独拓”“内卷内耗”的局面,形成品牌合力,提升整体议价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强化担当、协同作战,以坚决有力的保障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目标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全县上下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推动各项工作部署落地生根。
一要压实领导责任。县级领导同志要按照分工,加强对自己分管领域和联系乡镇的督促指导,定期深入一线研究问题、解决难题。各乡镇、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必须亲自抓、负总责,把责任和压力层层传导下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要严肃约谈提醒。
二要强化部门协同。农业农村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绝不是农业农村局一家的事。农业农村局要履行好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职能,发改、财政、自然资源、水利、乡村振兴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主动向前一步。要坚决破除部门壁垒和本位主义,不能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要建立常态化的会商协调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堵点难点问题。
三要严格督查考核。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和县纪委监委要围绕今天会议部署的重点工作,建立专门的督查台账,实行挂图作战、销号管理。要综合运用明察暗访、随机抽查等方式,加大督查频次和力度,及时通报进展情况。要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的重要依据,真正形成“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大不一样”的鲜明导向。
四要转变工作作风。做好“三农”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功。全县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多到田间地头去,多到农家院里去,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听民声、察实情、解难题。要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我们工作成效的最终标准,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取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同志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三农”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我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