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81
发布时间:2025-10-13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镇信用工作提质增效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市关于信用村(社区)提质增效的最新会议精神与工作部署,总结我镇前一阶段信用体系建设的成效与不足,并对下一阶段的攻坚任务进行全面动员和安排。刚才,有关同志传达了市里的《实施方案》,市社会信用中心的*同志也为我们作了非常专业、非常及时的专题培训,内容翔实,指导性强,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参加今天会议的,有我们各村的信用工作负责人,大家都是奋战在基层一线、与群众联系最紧密的骨干力量。可以说,信用体系建设这项工作的根基在基层,活力在基层,成败也在基层。因此,这次会议既是一次承上启下的部署会,更是一次凝聚共识、鼓足干劲的誓师会。下面,我结合我镇实际,讲三点意见。
一、正视成绩与短板,深刻认识信用工作提质增效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镇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从无到有、从点到面,取得了一定的初步成效。我们基本构建了镇村两级的工作架构,开展了一系列信用信息归集和宣传教育活动,部分村庄在信用积分兑换等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这些工作为我们今天迈向更高阶段奠定了基础,也让我们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在此,我代表镇党委、政府,向所有为我镇信用事业付出辛勤努力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用一种审慎和清醒的眼光,深刻剖析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短板与瓶颈。对标市里的新要求,对照兄弟乡镇的先进经验,对表人民群众的实际期待,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小差距。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四个不”上:
一是信用信息归集“不全面、不精准”。目前,我们的信息采集工作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信息的覆盖面、完整性和更新频率都有待提高。一些村庄对哪些信息该采、按什么标准采、多长时间更新一次,概念还比较模糊。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信息报送质量参差不齐,数据“沉睡”和“孤岛”问题依然突出。这些基础不牢的问题,直接导致我们的信用画像不清晰、不立体,严重制约了后续的应用。
二是信用场景应用“不深入、不广泛”。我们一些村的信用应用,还主要局限在“积分换酱油”“积分换肥皂”这样的小额实物兑换上。这种方式在初期能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但其激励效果有限,可持续性不强,难以触及群众生产生活的核心领域。信用与基层治理、产业发展、金融服务等关键环节的融合度还远远不够,信用的“含金量”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群众的获得感和认同感自然就不强。
三是信用文化培育“不生动、不普及”。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宣传,但整体来看,宣传方式还比较传统单一,习惯于拉横幅、发传单。对于信用的内涵、信用积分如何积累、守信能带来什么好处、失信会受到哪些惩戒等核心内容,很多群众仍然一知半解。信用文化尚未真正内化为群众的行为自觉,“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尚还没有在全镇范围内浓厚起来。
四是信用建设推进“不平衡、不特色”。各村之间在工作重视程度、投入力度和推进速度上存在明显差距,有的村已经先行一步,有的村还在原地踏步。更关键的是,许多村的信用建设方案千篇一律,没有与本村的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和治理重点紧密结合起来,缺乏“一村一策”的精准设计,难以形成特色品牌和亮点。
同志们,这些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关系到我镇信用体系建设能否走深走实、能否真正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社会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镇而言,它不仅是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的“软实力”,更是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提升乡村文明程度的“硬支撑”,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加速器”。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到推进信用工作提质增效,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须答好、没有退路的“必答题”。全镇上下必须立刻行动起来,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奋力开创我镇信用工作的新局面。
二、聚焦核心任务,以钉钉子精神推动信用工作实现重点突破
市里的《实施方案》已经为我们明确了“信用信息归集、信用场景应用、信用文化培育”三大核心任务。我们要做的,就是结合我镇实际,把这些任务具体化、项目化、清单化,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集中力量攻坚克难。
第一,聚焦信息归集,筑牢信用体系的“数据基石”。数据是信用的源头活水。没有高质量的数据,一切应用都是空中楼阁。我们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粗放式、应付式的信息采集方式。一要明确归集标准。镇信用办要牵头,根据市里的指导,结合我镇实际,尽快制定出台一份清晰、具体、可操作的《*镇个人信用信息归集目录与评分标准》。要把村民参与志愿服务、获得荣誉表彰、践行村规民约、热心公益事业等正面信息作为加分项,明确加分标准;同时,也要依法依规,将违反村规民约、破坏环境卫生、不履行赡养义务等群众反映强烈的负面行为纳入减分项。标准要统一,操作要规范。二要提升归集效率。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广使用全市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各村的信用管理员要确保熟练操作,实现信息的即时采集、动态更新。我们要定一个硬指标:到2025年底,全镇常住人口的个人信用档案建档率要达到95%以上,信用信息的月度动态更新率不低于80%。三要保证归集质量。数据的生命力在于真实和准确。各村党支部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对本村上报信息的真实性负总责。镇里将建立信息质量倒查机制,对于弄虚作假、错报漏报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第二,聚焦场景应用,释放信用惠民的“价值红利”。信用建设的成效,最终要通过群众的获得感。我们必须在拓展应用场景的深度和广度上狠下功夫,让信用真正“值钱”、真正“管用”。一要深化“信用+基层治理”。要将信用评价结果与村级事务管理深度挂钩。例如,在评选“好媳妇、好婆婆”“星级文明户”等荣誉时,信用积分应作为前置条件和重要参考。在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宅基地申请、村内公益性岗位安排等方面,可以探索向信用等级高的村民适度倾斜,让守信者在乡村治理中既有“面子”更有“里子”。二要创新“信用+金融服务”。融资难、融资贵是制约农民创业和农业发展的一大难题。镇政府要主动作为,加强与辖区内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积极搭建“政银村企”对接平台。我们要力争在今年内,联合至少2家银行,推出针对我镇村民的“*信易贷”专属金融产品。村民凭信用积分和信用等级,即可申请一定额度的免抵押、低利率、快审批的信用贷款。我们的目标是,到明年年中,通过“信易贷”为我镇优质信用户提供超过2000万元的授信额度,切实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三要拓展“信用+便民生活”。除了积分兑换,我们还要推动信用在教育、医疗、文旅等更多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比如,可以探索为高信用等级家庭在子女入托、享受签约家庭医生上门服务、免费参观镇域内文化场馆等方面提供优先便利。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让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处处能感受到信用带来的便利和尊重。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