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97
发布时间:2025-10-13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应对连续阴雨天气“三秋”生产工作视频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农业农村部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抓好“三秋”生产的系列部署要求,深刻分析当前我们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进一步动员全市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压实责任、迅速行动,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扎实的作风,全力打好防灾减灾保丰收这场硬仗,为确保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奠定坚实基础。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打赢“三秋”连阴雨防灾减灾保丰收攻坚战的极端重要性与现实紧迫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这深刻启示我们,抓好粮食生产、有效防范应对自然灾害,是必须坚决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当前,“三秋”生产已进入关键时期,近期持续出现的连阴雨天气,对秋收、秋种、秋管工作造成严重威胁,给我们完成全年粮食生产目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因此,我们必须清醒把握形势,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胸怀“国之大者”,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保障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也是我们必须承担起的重大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抓好“三秋”生产、应对连阴雨天气、确保粮食丰收的极端重要性。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到,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秋粮丰收直接关系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价格稳定,关系到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社会大局稳定。面对连阴雨天气的不利影响,我们绝不能有丝毫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必须将防灾减灾保丰收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摆在突出位置,采取超常规举措,全力以赴抓紧抓实抓好。要自觉将我市的粮食生产工作纳入国家粮食安全大局中考量,清醒认识到我市作为粮食主产区之一,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就是对国家粮食安全最直接的贡献。我们必须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少、产量不降低、供给有保障,为全国全省粮食安全大局作出XX贡献。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将防灾减灾保丰收的各项任务分解到部门、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粮食安全的各项决策部署在我市不折不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立足“防患未然”,精准把握连阴雨天气对“三秋”生产的严峻挑战。准确研判风险是有效应对挑战的前提。我们必须科学分析当前连阴雨天气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其对“三秋”生产各个环节可能造成的具体影响。要根据气象部门预测,本轮连阴雨天气可能具有持续时间较长、覆盖范围较广、局部雨强较大等特点。这种天气条件将对秋收工作产生直接不利影响,导致田间湿度大、机械无法下地作业,延误最佳收获期,增加粮食霉变发芽风险,造成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同时,连阴雨天气也会对秋种工作造成严重阻碍,导致土壤过湿,无法及时整地播种,影响适期播种,可能错过冬前形成壮苗的关键时期,为明年夏粮生产埋下隐患。此外,持续的阴雨天气还会加剧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增加秋管难度和成本。因此,我们必须对连阴雨天气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充分的估计和准备,宁可信其重、不可信其轻,宁可想得复杂些、不可掉以轻心。要组织农业、气象、水利等部门进行专题会商,加强监测预警,精准评估影响,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制定针对性的防灾减灾技术方案。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民群众科学避灾、主动防灾。要全面排查各类风险隐患,特别是对低洼易涝地块、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农机合作社等重点区域和主体,要加强指导和服务,提前落实排涝降渍、抢收抢种等措施,努力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三)聚焦“最大变量”,科学研判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深远影响。气候变化是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变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连阴雨天气的频繁发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要求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应对当前这场连阴雨天气上,更要放眼长远,深入思考如何提升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要系统评估近年来异常天气对我市农业生产的影响规律,总结经验教训,查找薄弱环节。要加强对气候变化规律的研究,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加快选育和推广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品种,研发推广节水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防灾减灾关键技术。要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完善排灌设施,提高农田抗旱防涝能力。要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发展适应性农业,避开气象灾害高风险期。要探索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和保险体系,分散农业灾害风险。通过一系列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措施,不断增强我市农业生产的韧性和稳定性,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牢牢掌握粮食生产的主动权。
二、聚焦关键环节,全面落实防灾减灾保丰收的各项精准化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健全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这为我们指明了工作方向。面对连阴雨天气挑战,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环节,精准施策,确保“三秋”生产顺利推进。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监测预警,筑牢气象灾害防御第一道屏障。一是加强气象水文监测预报的精准度与时效性。要密切跟踪天气变化,运用现代化监测手段,提高对连阴雨、暴雨、洪涝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要加密观测频次,扩大监测范围,特别是加强对重点农区、灾害易发区的监测。要建立气象、农业农村、水利、应急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机制,及时会商研判灾害影响,提前发布预警信息,为防灾减灾决策和群众避灾避险赢得宝贵时间。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传播渠道,确保预警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到村、到户、到人。二是完善预警信息发布与响应机制。要建立健全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预警信息发布网络,明确各级责任人和职责。要规范预警信息发布流程、内容和方式,确保信息权威、准确、易懂。要制定基于预警级别的应急响应行动方案,明确不同预警级别下需要采取的防范措施,如组织抢收、转移人员物资、启动排涝设备等。要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识险、避险、抢险的能力。要定期组织演练,检验预案的可操作性和响应机制的有效性。三是提升农业灾害风险综合评估能力。要整合气象、遥感、农情等数据,建立农业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遭受连阴雨灾害的风险进行定量化评估。要绘制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为农业布局调整、防灾规划制定、保险产品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要开展灾害链研究,分析连阴雨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如病虫害暴发、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等,提前制定应对预案。要建立灾害损失评估体系,及时客观评估灾情,为救灾决策和灾后恢复生产提供支持。
(二)突出抢收抢种,打赢龙口夺粮减损增产主动仗。一是全力组织机械与人工作业力量加快秋收进度。要精准调度农机装备,根据天气情况和作物成熟度,组织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手利用降雨间歇期,全力抢收已成熟作物。对于机械无法下地的田块,要发动群众及时进行人工抢收。要做好收获机械的检修保养和操作人员培训,确保作业安全和效率。要开放晒场、烘干中心、各类公共场地等,用于晾晒粮食。要协调粮食收储企业做好收购准备,避免出现“卖粮难”。二是全面落实抗湿播种与田间管理技术保障秋种质量。要大力推广小麦、油菜等作物抗湿播种技术,如免耕直播、深松整地等,力争做到适期播种。要引导农民选用早熟品种,适当增加播种量,确保基本苗。要加强播种后的田间管理,及时查苗补苗,促弱转壮。要因地因苗施策,科学运筹肥水,促进冬前形成壮苗安全越冬。要指导农民做好油菜、蔬菜等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冻工作。三是着力抓好粮食烘干与仓储环节减少产后损失。要充分发挥现有粮食烘干中心(点)的作用,满负荷运转,优先满足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需求。要鼓励多元主体投资建设粮食烘干设施,扩大烘干能力。要指导农民采取通风晾晒、分类储存等方式,防止粮食霉变。要加强对农户科学储粮的技术指导和服务。要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粮食烘干、收购等环节的信贷支持。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