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91
发布时间:2025-09-12
同志们: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管理精细化,一头连着城市发展的宏观大局,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民生福祉,是衡量一个地区治理能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这项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我们*镇的整体形象和发展品质,更直接影响到全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我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对城市环境、公共服务、安全韧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推动城市管理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我们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行动。全镇上下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此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以“绣花”功夫把城市管理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镇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总结我镇今年以来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并对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昨天,我们已经召开了工作专班会议,镇属各相关单位的负责同志就《2025年度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工程考核评分细则》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今天的会议,范围更广,意义也更为重要,是一次承上启下的总结会,更是一次攻坚克难的动员会。
一、肯定成绩,正视差距,在深刻把握形势中坚定前行方向
今年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镇各部门、各单位紧密协作,广大干部职工辛勤付出,我镇的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积极进展。我们围绕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持续发力,成效显著。一是城市面貌持续改善。我们大力推进“美丽街区”的创建和巩固工作,优化了街区空间结构,完善了服务功能,提升了整体品质。今年上半年,我们累计完成了超过15条主次干道的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整改各类问题点位800余处,一批长期存在的乱象得到了有效治理。我们还启动了*公园的景观提升计划,计划增设健身步道、休闲座椅等便民设施,为市民打造了更多优质的公共活动空间。二是管理效能稳步提升。我们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把城市管理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通过召开多次专题沟通会和考核推进会我们不断强化监督考核,压实工作责任,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例如,我们针对农村地区的停车管理难题,积极探索智慧停车解决方案,初步缓解了部分区域的“停车难”问题。三是治理体系不断健全。我们坚持“为民初心”,积极探索符合我镇实际的城市管理新路径。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公众评议等方式,初步构建了政府、社会、市民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城运中心作为“城市大脑”的核心,其统筹协调、指挥调度、监督考评的作用日益凸显,为我们实现高效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对标上级的更高要求,对标先进地区的发展水平,对标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我们的工作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管理的精细化程度还不够高。在一些细节上,我们的管理还存在“粗线条”现象。比如,部分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的环境卫生还存在死角;一些公共设施“重建轻管”,日常维护保养不到位;城市“家具”的设置缺乏统一规划和审美考量,与我们建设高品质城区的目标不相匹配。第二,管理的智慧化水平还有待提升。目前,我们虽然建立了一些信息化平台,但数据壁垒、信息孤岛的问题依然存在。管理手段仍然比较依赖传统的人力巡查,对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不足,导致问题发现不及时、处置效率不够高、预见性决策能力不强。第三,管理的协同化机制仍需完善。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在实际工作中,“九龙治水”、职责交叉、推诿扯皮的现象偶有发生。部门之间的联动不够顺畅,未能形成“一盘棋”的强大合力,网格化管理的实效性也有待进一步增强。第四,管理的长效化根基尚不牢固。一些领域的整治成果容易反弹,存在“运动式治理”的倾向,缺乏常态长效的管理机制。例如,流动摊贩、跨门经营、违法搭建等问题,往往是整治过后不久又死灰复燃,根源在于我们没有建立起一套能够持续发挥作用的制度体系。这些问题,既有历史遗留的沉疴顽疾,也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挑战。我们必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刀刃向内,以更大的决心和更有力的举措,切实加以解决。
二、聚焦重点,精准发力,以“六个化”为抓手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在昨天的专班会议上,我提出了要聚焦“六个化”,推动我镇城市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这“六个化”,既是我们下一阶段工作的总遵循,也是我们破解难题、补齐短板的主攻方向。下面,我将围绕这六个方面,再作一些深入的阐述。
(一)聚焦标准体系精细化,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实现“精准管理”。精细化管理,标准是前提。没有科学、明确、可量化的标准,精细化就无从谈起。我们必须告别过去那种“差不多就行”的模糊管理模式,下大力气建立一套覆盖全面、层次分明、符合我镇实际的城市管理标准体系。一要对标一流,提升标准高度。我们要主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的管理经验,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的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市政设施、城市秩序等各项标准进行全面梳理和优化升级。标准不仅要覆盖主干道,更要延伸到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城乡接合部;不仅要管白天,也要管夜晚;不仅要规定“干净、整洁”,更要追求“有序、美观、特色”。二要量化指标,确保标准可行。标准的制定要避免空泛和笼统,必须是可操作、可衡量、可考核的。例如,道路保洁,要明确规定不同等级道路的巡回保洁频率、垃圾落地后的响应时间;垃圾清运,要明确规定各类垃圾桶的“满溢度”上限和清运时限;绿化养护,要明确规定树木修剪的形态标准、草坪的修剪高度、病虫害的防治要求。只有将标准细化到每一个作业环节、每一个管理细节,才能真正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标准管事。三要公开透明,引导社会共识。标准不仅是政府部门的管理依据,也应成为市民群众的行为准则。我们要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公布我们的管理标准,让市民群众知道“好”的标准是什么样的,从而引导大家共同参与、共同维护。这既能增强管理的透明度,也能有效凝聚社会共识,形成人人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
(二)聚焦管理手段智能化,插上“科技翅膀”增效能,实现“智慧管理”。面对日益复杂的城市管理任务,单靠传统的人海战术已经难以为继。我们必须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向科技要效率、要精度。一要做强“城市大脑”。要进一步整合各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打破数据壁垒,将城运中心打造成真正的“一网统管”中枢。通过汇聚分析来自12345热线、网格员上报、物联感知、视频监控等多渠道的数据,实现对城市运行态势的实时感知、智能分析和科学决策。二要织密“感知网络”。要加大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力度。在垃圾箱、窨井盖、路灯、消防栓等城市部件上加装智能传感器,实现对这些设施状态的实时监控和自动预警。要推广应用AI视频识别技术,对乱停车、乱堆物、出店经营等违法行为进行自动抓拍和上报,变“被动处置”为“主动发现”,大幅提升问题发现效率。三要优化“处置流程”。要依托智能化平台,再造业务流程。实现案件的自动生成、智能分派、限时办理、跟踪督办和自动核查的全流程闭环管理。确保每一个问题从发现到处置,都有迹可循、有时限要求、有责任主体,从而最大限度地压缩处置时间,提升管理闭环效率。
(三)聚焦责任落实网格化,织密“责任之网”无死角,实现“全域管理”。城市管理,千头万绪,要做到精细,就必须将责任落实到“最后一米”。网格化管理是实现管理全覆盖、责任全落实的有效手段。一要优化网格划分。要在现有网格的基础上,根据人口密度、管理难度、地理特征等因素,进行再评估、再优化,确保网格划分更加科学合理。要做到“边界清晰、规模适度、任务相当”,为网格员开展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二要明晰网格职责。必须为每一位网格员制定一份清晰的“责任清单”。明确规定其巡查发现、信息上报、简易处置、宣传引导等核心职责。要确保“格内事、格内办、格内了”,让网格员真正成为政策法规的“宣传员”、社情民意的“信息员”、城市管理的“巡查员”和矛盾纠纷的“调解员”。三要强化网格赋能。要加强对网格员的业务培训,提升他们的履职能力。要为他们配备必要的巡查装备和信息化终端,提高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网格吹哨、部门报到”的快速响应机制,对于网格员上报的、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在规定时限内响应处置,并将结果反馈给网格员,形成工作闭环,切实解决“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难题。
(四)聚焦环境整治常态化,打好“持久之战”不松懈,实现“长效管理”。优美的城市环境是精细化管理最直观的体现。环境整治不能搞“一阵风”,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建立常态长效的管理机制。一要紧盯重点难点。要持续聚焦违法建筑、占道经营、乱贴乱画、群租房、河道污染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顽症痼疾,开展常态化的排查和整治。要建立问题台账,实行销号管理,确保整治一处、巩固一处。特别是要发挥好河长办等专业机构的作用,巩固水环境治理成果,让绿水青山成为我镇的靓丽名片。二要创新治理模式。要积极探索“疏堵结合”的管理新模式。例如,对于流动摊贩,在坚决取缔影响交通和市容的摊点的同时,是否可以规划设置一些管理有序的“疏导点”,满足部分群众的经营需求和市民的消费需求?这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往往比单纯的“堵”效果更好。三要强化源头治理。要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市民群众的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引导大家自觉维护城市环境。要加强对沿街商铺的“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压实商户的主体责任。只有从源头上减少问题的产生,才能从根本上减轻管理的压力。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