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64
发布时间:2025-08-26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和总行党委决策部署,总结上半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下半年任务。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观大势、看全局,在深刻把握时代脉搏中坚定前行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的望远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诸多挑战。作为国有骨干金融机构,我们必须胸怀“国之大者”,站在时代的高度、全局的角度、战略的深度,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一)必须深刻认识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一个重大判断,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过去那种依赖规模扩张、要素投入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对银行业而言,这意味着发展理念的根本性变革。单纯追求规模、速度的“规模情结”必须破除,取而代之的是对结构、质量、效益的极致追求。上半年,全行资产总额突破*万亿元,同比增长8.5%,但我们更要看到,净息差收窄至1.58%,信用风险防控压力依然较大。这警示我们,规模的“量”固然重要,但发展的“质”更为关键。下半年乃至更长时期,如何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如何提升风险定价能力、如何向管理要效益、如何推动发展模式从“铺摊子”转向“上台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考题。全行上下必须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要求上来,以质的有效提升引领量的合理增长。
(二)必须深刻认识金融强国建设的使命必然性。建设金融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部署,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深刻阐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金融强国,关键在于拥有强大的金融机构。我们*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在强国建设的伟业中责无旁贷、不可或缺。这要求我们不能仅仅将自身定位为一家商业银行,而要将其视为服务国家战略的金融重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这“五篇大文章”,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题,而是关乎发展全局的必答题。上半年,我行在这些领域的贷款增速喜人,例如绿色贷款余额增长26%,普惠小微贷款增长13%,这说明我们的战略方向是正确的。但也要清醒看到,服务的深度、广度和专业性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比如,对科创企业“卡脖子”技术攻关的金融支持是否精准?绿色金融产品能否覆盖更多转型领域?普惠服务的成本和效率能否进一步优化?这都是我们需要在强国建设征程中奋力破解的课题。
(三)必须深刻认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现实必然性。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当前,我国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但风险点依然存在,特别是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任务艰巨。同时,金融领域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时有发生,新型风险和隐性风险不容忽视。作为一家大型银行,我们管理着数以万亿计的资产,连接着千家万户和百行千业,任何一个环节的风险失控,都可能引发系统性问题。上半年,我行不良贷款率控制在1.35%,拨备覆盖率保持在220%以上,资产质量总体稳健。但越是如此,越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要深刻认识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我们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下半年,必须把风险防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要打好重点领域风险处置的“攻坚战”,也要构筑起全面风险管理的“防火墙”,确保在复杂严峻的环境中行稳致远,以自身的安全稳定为全国的金融安全贡献力量。
二、谋大事、抓关键,在精准服务战略全局中展现担当作为
下半年工作千头万绪,必须坚持纲举目张,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全行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聚焦服务实体经济这个根本宗旨,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重点工作落地见-效。
(一)全力以赴做好“五篇大文章”,在优化金融供给上实现新突破。这是服务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要改变过去“大水漫灌”的同质化服务模式,转向“精准滴灌”的专业化、特色化服务。一是在科技金融上,要争当“领跑者”。聚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特别是*、*等关键领域,建立“总行-分行-支行”三级联动的专业服务体系。要敢于创新,探索“股权+债权”“贷款+外部直投”等投贷联动新模式,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政策工具要用足用好,力争下半年科技型企业贷款增速超过15%。二是在绿色金融上,要打造“新标杆”。紧扣“双碳”目标,不仅要支持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产业,更要加大对传统产业绿色化、低碳化改造的金融支持。要加快产品创新,大力发展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绿色供应链金融、ESG主题理财等业务。要将ESG理念全面融入信贷审批、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全流程,确保我行的每一笔“绿色资产”都成色十足。三是在普惠金融上,要体现“大情怀”。普惠金融不是慈善,而是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要持续深化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优化风控模型,降低信息不对称,提升小微企业、涉农主体、个体工商户等群体的服务可得性和便利性。要推广“*普惠贷”等线上化、信用类产品,力争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两增”目标,以金融的雨露甘霖精准滴灌市场主体“毛细血管”。四是在养老金融上,要下好“先手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构建涵盖养老储蓄、养老理财、养老金管理、养老消费等在内的综合性养老金融服务体系。要加强与养老机构、康养社区的合作,探索“金融+养老”生态圈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养老需求。五是在数字金融上,要筑牢“新底座”。数字金融是做好前四篇文章的技术基础。要加快推进数字人民币在零售支付、对公结算、跨境支付等场景的应用。要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强化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深化数据治理,挖掘数据价值,以数字化转型驱动业务流程再造、管理模式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二)坚定不移守住风险底线,在健全风险防控体系上取得新成效。要树立正确的风险观,既要防范风险,也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发展。一是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对房地产领域,要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重点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稳妥支持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工作,严禁新增隐性债务。二是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要强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各类风险的统筹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非传统领域风险的研判和防范,如地缘政治风险、气候风险、模型风险等。要推动风险管理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警、事中干预转变,真正做到“管住人、看住钱、扎牢制度防火墙”。三是大力加强内控合规管理。要深刻汲取近年来金融领域案件教训,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要强化对分支机构“一把手”和关键岗位人员的监督,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廉洁风险排查。要培育“人人合规、事事合规”的文化,让合规创造价值的理念深入人心,确保全行经营活动始终在制度和法律的轨道上运行。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