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82
发布时间:2025-10-09
同志们,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2025年秋季学期中小学生心理评估及干预工作会,主要任务是总结过去一个阶段我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与不足,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并对新学期的重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这次会议既是一次工作推进会,也是一次思想统一会、责任压实会。借此机会,我代表市教体局,向长期以来辛勤工作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线的全体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根基,是教育质量的内在灵魂,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抓好这项工作,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业务工作,更是我们必须扛起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差距,深刻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专业能力持续提升。我们欣喜地看到,一套具有*特色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正在形成。我们成功构建并试点了“*市中小学生双平台·六步骤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这套体系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机制。这个体系的核心,在于其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通过“数据监测、发出预警、调研访谈、制定方案、分类干预、实时更新”这六个环环相扣的步骤,实现了对学生心理危机的科学化、流程化管理。其中,“数据监测”环节依托专业测评平台,定期筛查,为我们提供了科学决策的第一手资料;“发出预警”则根据常模体系对结果进行分析,实现了风险的早期识别;后续的“调研访谈”“制定方案”等步骤,则确保了干预的精准性和个性化。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的服务网络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市建成了16个市、县级心理辅导中心,这些中心如同一个个温暖的港湾,每年常态化地为成千上万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支持,成为守护学生心灵的重要阵地。我们更加欣喜地看到,我们的专业队伍日益壮大。通过持续地培养和培训,我们已经建立起一支超过600人的骨干心理教师队伍。这些老师是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是落实各项工作的具体执行者,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奉献精神,是我市心育工作最宝贵的财富。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挑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当前,我们面临的几个突出问题不容忽视:一是专业师资配备仍然不足。虽然我们有600多名骨干教师,但面对全市庞大的学生基数,师生比仍然偏低,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学校,专业心理教师的缺口更大,这直接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二是心理课程效果有待提升。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存在形式化、表面化的问题,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未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课程的育人效果未能充分彰显。三是心育活动开展不够系统。活动往往是零散的、应景式的,缺乏长远的、体系化的规划,未能形成一种持续滋养学生心灵的校园文化氛围。四是心理测评结果运用不力。这是我们当前最需要突破的瓶颈。很多学校“重测评、轻应用”,测评数据仅仅停留在报告上,没有真正转化为指导教育教学、改进德育工作、服务学生成长的有效工具,测评的“指挥棒”作用没有发挥出来。这些问题,既有客观条件的限制,也有我们主观认识和工作方法上的不足。我们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正视这些问题,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加以解决,推动我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聚焦关键,精准发力,全面开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局面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转变思路,创新方法,以更大的决心和更有力的举措,打好新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攻坚战。核心就是要用好两大平台,压实三级责任,形成一个闭环。
(一)强化“双平台”赋能,筑牢技术与专业的支撑防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新学期,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务必要将“*博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和“*心数”这两个平台用足、用好、用出实效。它们一个代表着专业的“高度”,一个代表着技术的“精度”,二者相辅相成,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左膀右臂”。首先,要发挥好“*博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的专业引领作用。这个工作室不仅仅是一个挂牌的荣誉,更是一个汇聚顶尖智慧、提供高端支持的专家智库。根据我们的了解,工作室将联合国内顶尖的高校和医疗机构,开发一系列贴近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课程资源包。各县(市、区)、各学校要主动对接,将这些优质资源引入课堂,丰富我们的课程内容,提升课程的科学性和吸引力。同时,工作室将建立“校-家-社-医”四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对于学校层面难以解决的复杂个案、棘手问题,要通过工作室这个平台,链接更专业的社会资源和医疗资源,实现对特殊学生的精准帮扶。*博士作为人民教育专家智库的专家,他的指导将为我们指明方向,各单位要认真学习领会,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工作思路和措施。其次,要运用好“*心数”这个数字化管理平台。如果说工作室是“大脑”,那么“*心数”平台就是我们遍布全市的“神经网络系统”。这个平台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整套从测评、预警到干预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根据平台提供的信息,它拥有超过50万学生的心理数据常模,能够实现四级心理危机动态预警,从一般到非常严重,分级清晰,为我们的干预工作提供了精确的靶向。新学期,全市所有中小学都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全体学生的心理测评工作。项目负责人*盛同志已经对平台的技术升级、操作流程做了详细解读,各学校要组织相关老师认真学习,确保测评数据的真实、完整、有效。更重要的是,要让数据“活起来”。平台生成的个体和团体评估报告,不仅仅是给心理老师看的,更要成为校长、分管校长、德育主任和班主任的工作指南。我们要通过数据,看到学生群体的普遍性问题,从而调整我们的德育策略;看到个别学生的特殊需求,从而开展“一对一”的精准关怀。
(二)压实“三级责任”,构建协同高效的作战体系。好的工具需要好的机制来运行。我们要建立并固化“市局主导、县区主责、学校主战”的工作体系,厘清职责,各司其职,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第一,市局要履行好“主导”职责。市教体局作为全市教育工作的“总指挥部”,主要负责顶层设计、政策创设、资源统筹和督导评估。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政策文件,明确标准和要求。我们将负责引进和维护像“*博士工作室”和“*心数”这样的优质平台资源,为全市提供统一的技术和专业支持。同时,我们将建立科学的督导评估机制,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对县(市、区)教体局和市直学校的年度考核,用考核的“指挥棒”引导大家真正重视起来、行动起来。第二,县区要扛起“主责”之任。各县(市、区)教体局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枢纽”,是政策落地、工作落实的责任主体。你们要负责本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规划和组织实施。要加强对辖区内学校的指导和监督,确保市局的各项部署要求不打折扣地传达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位老师。要统筹本区域内的资源,组织开展教师培训、经验交流、片区教研等活动,提升整体工作水平。对于学校上报的、需要区域协调解决的心理危机事件,县区教体局要第一时间介入,协调卫健、公安、社区等部门,形成联防联控的工作格局。第三,学校要担当起“主战”之位。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是所有工作最终的落脚点。校长是学校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亲自抓、负总责。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融入日常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心理老师一个人的事。要开齐开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精心设计内容和形式。要系统规划心理健康月、主题班会、团体辅导等活动,营造积极向善的校园文化。班主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守护人”,要利用好自己的岗位优势,细心观察、耐心沟通,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变化。心理教师则是专业核心,要负责组织测评、解读报告、开展个体和团体辅导、培训班主任、链接家长和社会资源。在学校这个战场上,每一个人都是战斗员,必须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才能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心理防线。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