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全市“十五五”规划基本思路汇报会上的讲话

浏览量:129

发布时间:2025-10-04

同志们: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五年,也是我市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实现全面振兴的攻坚五年。编制一部高质量的“十五五”规划,事关全市发展全局,事关长远战略布局,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我们必须以对历史、对人民、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增强全局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扎实做好规划编制工作,以高质量规划引领高质量转型发展。今天,我们召开全市“十五五”规划基本思路汇报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系列重要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的相关工作要求,听取市直各部门和各县区关于规划基本思路的汇报,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共同谋划好我市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刚才,市发展改革委和相关单位、各县区负责同志都作了很好的发言,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体现了深入的思考和扎实的准备。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科学总结“十四五”发展经验,准确把握新阶段时代方位

谋划未来,必须立足当下,回望过去。“十四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砥砺前行,攻坚克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我们的经济总量持续攀升,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05.9亿元,预计到2025年底,能够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设定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左右的目标。更为可喜的是,发展的质量和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产业转型步伐加快,非煤产业产值占比在2024年底已提升至59.7%,以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绿色食品为代表的四大新兴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崛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在2022年就已达到49.38%,超过了第二产业,这标志着我市的经济结构实现了历史性优化。这些成绩的取得,为我们开启“十五五”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更坚定了我们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面临的形势。从宏观环境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家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区域崛起、*北部全面振兴等多重战略叠加,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这些机遇,乘势而上,主动作为。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仍在持续,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高端人才短缺等短板弱项依然突出。这些都是我们编制“十五五”规划时必须直面和破解的课题。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形势,既要看到“形”的波动,更要把握“势”的主流;既要正视“危”的挑战,更要善于抓住“机”的有利条件,切实做到在战略上保持主动,在战术上精准有效。

二、坚持高点站位系统谋划,科学确立“十五五”奋斗目标

编制“十五五”规划,首要的是确立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这需要我们胸怀“国之大者”,紧密对接国家和*省的战略部署,同时立足*市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阶段,做到既“顶天”又“立地”。

要牢牢锚定“一城一基地”的城市发展定位。“一城”,就是要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现代化高品质城市。“一基地”,就是要打造成为在*区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型综合能源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绿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这个定位,是我们基于自身比较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作出的战略抉择,是统领“十五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的总纲。规划编制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总纲来展开,将这一定位具体化、指标化、项目化。

在具体目标设定上,要坚持科学严谨、实事求是,兼顾需要与可能,做到积极稳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初步考虑,到2030年,我们的发展要实现以下目标:第一,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在保证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力争到203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200亿元大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财政收入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第二,产业结构实现新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取得决定性进展,非煤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7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5%以上。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建成,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大幅提升。第三,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力争达到2.8%,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翻番,建成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新质生产力成为驱动发展的主引擎。第四,城乡面貌呈现新气象。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升,城市更新行动取得重大成果,城市功能品质和承载能力全面增强。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更趋融合。第五,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蔚然成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聚焦关键领域精准发力,全面落实“十五五”重点任务

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必须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谋划一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举措和支撑项目,确保规划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一,聚焦科技创新引领,塑造发展新动能。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构建高能级的创新平台体系,积极争创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要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完善人才引育用留机制,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让*市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

第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体经济是发展的根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一方面,要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提升煤电、化工、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推动其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绝不能简单地把传统产业当作“低端产业”淘汰掉。*化工园区等重点园区要率先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另一方面,要推动新兴产业“强筋壮骨”。集中资源、精准施策,做大做强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在人工智能、氢能、储能等领域抢占发展先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第三,强化项目支撑带动,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发展是硬道理,项目是硬支撑。必须树牢“项目为王”的理念,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要精心谋划储备一批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重大项目。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建立“十五五”重大项目库。特别是要积极谋划和推进一批百亿级、五十亿级的重大产业项目,形成“顶天立地”和“铺天盖地”的项目梯队。要全力以赴争取项目,加强与国家部委和省直部门的沟通衔接,力争将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里的规划“大盘子”,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和要素支持。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为项目落地、建设、投产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全天候的优质服务,让项目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