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72
发布时间:2025-05-09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近年来,**市持续深化教育强镇筑基改革,按照“强镇引领、亮点带动、示范融通”思路,以点串线、以线成带、以带促面、由面成体,实施强镇筑基“六个一”提质行动,整体带动镇域教育质量提升,打造形成“镇域强、教育活、乡村美”的新格局。目前,全市创建省级试点镇18个,市级试点镇30个,县级试点镇42个,相关做法被省教育厅推广推介。
一、精益求精抓“点”,落脚点变亮点
(一)精准定位特色项目。一是坚持“一镇一点,专项突破”原则,组织专业团队深入各试点镇开展教育现状调研,形成165份分析报告,精准定位每个镇的教育发展优势与短板。引导各镇立足实际,从“优化教师队伍、品牌建设、教研支撑、教学成果转化、课题引领”等领域科学选定改革试验点,确保特色项目既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又契合镇域实际需求。鼓励各镇创新特色项目,如**区敬仲镇结合地域文化与教育资源,打造敬仲中学“寓德于美,以美育人”课程,通过艺术课程与品德教育融合,培养学生审美与道德素养;敬仲二小“七彩少年宫”课程,开展多样化课外兴趣活动,激发学生创造力;敬仲一小“雅学”课程,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文化底蕴;敬仲中心幼儿园“用乡土守望童心”课程,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特色教学,增强幼儿对家乡的认知与热爱,为全市镇域教育特色发展树立标杆。建立特色项目动态评估机制,每学期组织教育专家、教研员对各试点镇特色项目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优化项目内容与实施方式,确保特色项目持续发挥引领作用,推动镇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多点突破。
(二)专业指导定向支持。实施“一镇一员”政策,从全市教育系统选拔102名具有丰富教学与管理经验的优秀教师担任教育指导员,实现试点镇全覆盖。明确教育指导员职责,要求其每月至少深入学校开展4次教学指导,每学期组织2次专题培训,为试点镇教育改革提供专业智力支持。落实学区和教育指导员业务指导责任,建立“双导师”帮扶制度,由学区负责人与教育指导员共同指导学校制定发展规划、推进教学改革。聚焦质量提升与控辍保学关键任务,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和考核指标,将工作成效纳入学区与教育指导员年度考核,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建立教育指导员定期交流机制,每季度组织召开教育指导员工作交流会,分享工作经验与遇到的问题,共同研讨解决方案。同时,搭建线上交流平台,方便教育指导员随时沟通交流,促进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形成专业指导的强大合力。
(三)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进镇域一体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学校间的壁垒,整合镇域内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镇域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对教师、教学设备、课程资源等进行统一规划与调配,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镇域内学校均衡发展。完善镇域教育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制定涵盖学校管理、教学质量、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等方面的考核指标,对镇域内学校进行综合评价。将考核结果与学校经费分配、教师评优评先等挂钩,激励学校提升管理水平与教育教学质量。加强镇域教育信息化管理,建设镇域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教育数据实时采集、分析与共享。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学校教学过程、教师工作情况的监管,提高教育管理的精准性与科学性,推动镇域教育管理向现代化、智能化迈进。
二、分类推进连“线”,场景变常景
(一)统筹规划示范带建设。秉持“一点一策,点线贯通”理念,由市级教育部门牵头,组织专家团队制定乡村教育振兴示范带建设总体规划。根据各镇教育特色与发展优势,将师资培养、结对帮扶等强镇筑基亮点进行科学串联,规划建设5条不同主题的乡村教育振兴示范带,明确各示范带的建设目标、重点任务与实施步骤。加强示范带内学校间的协作与交流,建立示范带内学校联盟,制定联盟章程与合作机制。定期组织示范带内学校开展联合教研、教学观摩、学生交流等活动,促进学校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在示范带内的共享与辐射。加大对示范带建设的支持力度,在资金投入、项目安排、政策扶持等方面向示范带倾斜。设立示范带建设专项资金,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示范带内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师培训、课程开发等项目,保障示范带建设顺利推进,打造乡村教育振兴的样板。
(二)强化师资储备与培养。严格落实乡村新建学校提前一年储备教师政策,制定详细的教师招聘与培养计划。近三年,通过省属公费师范生招聘、公开招考等方式,为农村学校充实535名优秀教师。同时,加强新教师入职培训,开展为期3个月的岗前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农村教育教学环境,提升教学能力。建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每年组织682次青年教师培训,涵盖教学技能、教育理念、课程设计等内容;开展721次教学研讨和学术交流活动,邀请教育专家、名师与农村教师共同探讨教学问题;进行1757次学情会商,精准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全面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养。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通过职称评聘政策引导、待遇提升等措施,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鼓励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轮岗交流,建立城乡教师定期交流机制,每学年安排不少于10%的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促进城乡教师队伍均衡发展,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三)发挥名师工作室引领作用。积极遴选镇驻地学校骨干教师、区县名师在试点镇建立名师工作室,制定名师工作室建设标准与管理办法。目前,市级共遴选60个乡村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实现试点镇全覆盖。明确名师工作室职责,要求每个工作室每年开展不少于8次教学观摩活动、4次送教下乡活动,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开展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实施“青蓝工程”,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名师工作室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通过教学观摩、备课研讨、课题研究等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培养一批农村教育教学骨干,带动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推广乡镇间联片教研模式,以名师工作室为纽带,组织跨区县同类乡村学校开展联片教研活动。每学期组织不少于2次联片教研活动,围绕教学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研讨,共享教学资源与经验,提高乡村学校教研水平,促进乡村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三、创新发展扩“面”,时率变倍率
(一)强化课题引领作用。深入实施“课题驱动”战略,在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类别中增设强镇筑基专项课题,鼓励各镇结合乡村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申报课题。目前,立项在研课题194个,选题广泛覆盖乡村教育发展的各个方面,如核心素养视域下农村初中语文单元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践研究、乡村小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实证研究、农村小学依托种植园以劳育德实践研究等,为乡村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建立课题研究保障机制,为课题研究提供经费、资源等支持。设立课题研究专项经费,每个课题给予1-3万元的研究经费;组织专家团队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定期开展课题研究培训与交流活动,帮助教师提高课题研究能力。同时,建立课题研究成果转化机制,推动优秀课题研究成果在乡村学校的应用与推广。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制定课题研究管理办法,明确课题申报、立项、实施、结题等环节的要求与流程。定期对课题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估,对研究不力的课题进行督促整改,确保课题研究按时、高质量完成,切实解决乡村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二)夯实教研支撑体系。实行教研员教学蹲点包校机制,组织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与镇驻地学校建立定点结对关系。每位教研员负责包靠2-3所学校,每学期在包靠学校驻校教研不少于20天,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开展名师送课活动,累计送课887节,将优质教学资源送到农村学校。加强网络教研平台建设,投资3.48亿元为所有农村学校配置云、网、端一体化交互式在线教学系统。利用该系统开展网络教研活动,近三年共开展网络教研9434场,打破地域限制,实现城乡教师实时交流与互动。通过镇驻地学校开展名师课堂8.5万节、名校课堂5.9万节、专递课堂4.2万节,实现城乡教师智慧共享,惠及学生30万余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教研成果共享机制,鼓励教师将教研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形成教学案例、论文、课件等资源。通过网络教研平台、区域教研活动等渠道进行共享,实现优质教研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对优秀教研成果进行表彰奖励,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以城带乡”教育发展机制,制定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计划,明确帮扶目标、内容与方式。全市127所城区学校与156所镇驻地学校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通过教师交流、课程共建、资源共享、管理帮扶等方式,促进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提升工程。在硬件设施方面,改善学校教学用房、运动场地、教学设备等条件;在软件建设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等工作。通过结对帮扶与自身努力,使农村薄弱学校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实现城市带乡村、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的良性发展格局。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评价,制定统一的城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对城乡学校进行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教育资源配置、学校考核的重要依据,引导城乡学校共同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建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机制,定期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监测与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