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64
发布时间:2025-09-20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欠薪治理专项行动部署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市委关于根治欠薪工作的决策部署,总结我县前一阶段的工作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全面部署下一阶段的专项行动。这次会议既是一次动员部署会,也是一次业务培训会,目的就是统一思想、压实责任、明确任务,以超常规的决心和举措,坚决打赢这场欠薪治理攻坚战,切实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正视成绩、认清形势,深刻把握欠薪治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保障劳动者按时足额获得劳动报酬,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根治欠薪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和综合治理相结合,推动我县欠薪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回顾2024年的工作,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全年共排查各类用人单位超过8000家,化解农民工工资案件1400余件,为超过1.8万名劳动者追回被拖欠的工资近2.3亿元,欠薪案件数量、涉及人数和涉及金额同比分别下降了25%、30%和28%。特别是在工程建设这一传统“重灾区”,欠薪案件的下降幅度达到了35%,这充分说明我们前期的工作是有力度的、有成效的。我们通过大数据平台应用,实现了对重点项目的动态监控,对5家恶意欠薪企业实施了联合惩戒,将其列入失信“黑名单”,有效震慑了违法行为。去年春节前,我们成功快速处置了一起涉及300余名工人的建筑项目欠薪案件,在短时间内为他们追回了全部工资450万元,确保了工人们能够安心过年。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部门的辛勤付出和一线同志们的艰苦努力。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县的欠薪治理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根治欠薪的任务任重道远。从总量上看,欠薪问题尚未得到根治,存量案件还未彻底清零,新的欠薪隐患仍在不断滋生。从结构上看,一些深层次、根源性的问题依然存在。比如,工程建设领域层层转包、违法分包、垫资施工等顽疾屡禁不止;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生产经营困难,支付能力减弱;一些企业主法治意识淡薄,恶意拖欠、恶意逃薪的现象时有发生。从时点上看,每逢岁末年初,都是欠薪问题的高发期、凸显期。数据显示,仅春节前一个月受理的案件,就占到全年总量的40%左右,部分案件涉及人数多、金额大,化解难度极高,最长的欠薪时间甚至超过10个月。这些问题不仅严重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给我们的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隐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就业质量,促进共同富裕”。保障工资支付,就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就业质量”。全县各级各部门必须从讲政治、顾大局、保民生、促稳定的高度,深刻认识到做好当前欠薪治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现实紧迫性和政治严肃性。这不仅是一项经济任务,更是一项民心工程、政治任务。我们必须坚决克服麻痹思想、松懈情绪和畏难心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时时放心不下”的姿态,采取更有力、更精准、更有效的措施,坚决防止因欠薪问题引发规模性群体性事件,牢牢守住社会稳定的底线。
二、聚焦关键、精准发力,以“四个深化”推动专项行动取得实效
本次专项行动,我们的总体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坚持“存量清零、增量严控、动态清零”,确保国有企业、政府投资项目实现零欠薪,确保不发生因欠薪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或极端事件。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聚焦关键环节,抓住主要矛盾,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求突破。
(一)强化风险隐患排查,筑牢源头预防的“第一道防线”
欠薪治理,防范胜于化解。大量事实证明,许多欠薪案件的发生,并非一日之寒,而是长期风险隐患积累的结果。我们必须把工作重心从事后处置转移到事前预防上来,建立健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一是要建立动态化的隐患排查清单。各行业主管部门要牵头,针对本领域、本行业的特点,立即制定并下发一份详尽的《欠薪风险隐患排查清单》。这份清单不能大而化之,必须具体到项目、具体到环节。比如,对工程建设领域,就要重点检查“六项制度”的落实情况,包括工资专用账户是否按规定开设并激活、银行代发工资是否真实运行、工资保证金是否足额缴纳、实名制管理是否覆盖所有工人、施工总承包单位是否对分包单位劳动用工和工资发放进行监督、维权信息公示牌是否在醒目位置公示。对制造业、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要重点排查其订单情况、资金链状况以及近期劳动合同履行情况。对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的行业,要将其列为高风险监控对象,进行重点关注。这份清单要实行台账式管理、动态化更新,确保底数清、情况明。二是要坚持常态化的监督检查频率。隐患排查不能搞“一阵风”,必须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工作机制。要严格落实“每月排查、季度汇总、动态更新”的检查制度。各乡镇(街道)、各行业主管部门要组织力量,每月对辖区内和监管范围内的所有在建项目和重点企业进行一次全覆盖的拉网式排查。对于排查出的A类(高风险)、B类(中风险)隐患,要由主要负责人领衔整治,并报告县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纳入重点跟踪督办。同时,要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如工程竣工前、节假日前等,组织开展专项突击检查,加大检查频度,确保风险隐患无处遁形。这种检查要“四不两直”,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真正发现问题。三是要实施穿透式的资金流向监管。欠薪问题的核心是“钱”的问题。必须加强对工程建设领域各类资金的穿透式监管。发改、财政部门在审批政府投资项目时,必须确保项目资金足额到位,严禁出现“无钱开工”的现象。住建、交通、水利等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工程款支付担保和工程进度款支付的监管,督促建设单位按合同约定及时足额向施工单位拨付工程款。要重点监控工资专用账户的资金流水,严防专用账户被挪用、被抽逃或“体外循环”,确保人工费用能够优先、足额地拨付到专用账户中,真正做到专款专用。
(二)推进重点领域治理,打好关键战场的“攻坚歼灭战”
牵牛要牵牛鼻子。欠薪治理必须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精准打击,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要紧盯工程建设领域这个“主战场”。工程建设领域是欠薪问题的“高发地”,也是我们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谁建设谁监管”的原则,压实行业监管责任。县住建局、交通局、水利局等部门要切实负起行业监管责任,对自己审批和监管的项目,要从招投标、施工许可到竣工验收进行全过程监管,确保工资支付保障制度100%落实。对未按要求落实相关制度的项目,要依法采取责令停工、暂缓拨付工程款、限制市场准入等措施,形成强有力的倒逼机制。要严厉打击转包、违法分包、挂靠等建筑市场乱象,从根本上斩断欠薪问题产生的链条。二是要管住政府投资项目和国有企业项目这个“示范田”。政府和国企项目理应成为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的表率。县发改、财政、国资等部门要发挥好带头作用,对自己主管的项目,必须实现“零欠薪”的目标。要将工资支付情况作为项目审批、资金拨付和项目验收的重要前置条件。凡是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政府投资项目,在问题未彻底解决前,一律不得组织竣工验收;对拖欠工资的施工企业,要依法限制其参与新的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通过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为全社会树立标杆。三是要关注新业态劳动者这个“新群体”。随着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日益突出。人社、市场监管等部门要主动作为,加强对平台企业的指导和监督,督促平台企业及其合作单位依法合规用工,完善收入分配、劳动报酬支付和权益保障机制。要探索建立适合新业态特点的劳动报酬支付监控体系,防止出现以“合作”之名行“雇佣”之实,最终导致劳动者报酬无保障的局面。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