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69
发布时间:2025-09-17
同志们,老师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总结经验、分析形势、明确任务,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真抓实干,奋力谱写*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两天前,我们专门组织召开了一场教师代表座谈会,听取了来自教学一线校长、园长和老师们的宝贵意见建议。大家围绕教育资源均衡、办学特色、师资建设等核心问题,谈了很多真知灼见,饱含着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和殷切期盼,让我们深受触动,也倍感责任重大。教育是“国之大者”、民之大事,承载着万千家庭的希望,关系着我们这座城市的未来。我们必须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和担当,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认清形势,深刻把握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团结带领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推动我市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我们欣喜地看到,教育发展的根基愈发坚实,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我们下大力气破解“入学难”问题,启动实施了“*攻坚”三年行动,累计投入资金11.3085亿元,完成了21所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新建、改扩建工程。仅2023年一年,我们就推动了8所新建、改扩建学校和幼儿园投入使用,其中包括云湾小学、四季贵州小学等一批备受群众关注的学校。进入2024年,我们继续将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来抓,计划再新建、改扩建6所公办学校,预计可新增学位超过5000个。这些实实在在的投入,让我们的校园更美、设施更全、环境更优,为孩子们健康成长创造了更好的物理空间。
(一)我们欣喜地看到,教育发展的蓝图愈发清晰,资源配置得到持续优化。面对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持续增长的趋势,我们未雨绸缪,科学谋划。根据《*市“十四五”教育项目规划》,我们系统预判到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将达到85万,由此带来的公办学位需求缺口约为45745个。基于这一判断,我们规划在“十四五”期间,通过政府投资和住宅小区配建等多种方式,实施总计97个教育项目,预计可新增学位55290个,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供给的总量问题。这一宏伟蓝图,不仅是对未来负责,更是对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它标志着我市教育资源配置正在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引领。
(二)我们欣喜地看到,教育发展的人才支撑愈发有力,教师队伍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我们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2024年,我们成功为教育系统补充了396名新生力量;面向2025年,我们还计划公开招聘130名“员额制”教师,进一步充实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我们不仅关注数量的补充,更聚焦质量的提升。在我们的“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了到2025年要培育市管教育专家36名、县级以上骨干教师300名、县级以上学科带头人50名等一系列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这支规模不断壮大、结构持续优化、素质稳步提升的教师队伍,是我们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宝贵财富和最核心依靠。
(三)我们欣喜地看到,教育发展的质量提升愈发显著,教学改革取得实质进展。面对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我们坚持以生为本、质量为先的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通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强化实践育人功能等举措,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在近两年的全省学业质量监测中,我市学生学业水平持续保持全省前列,特别是在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表现突出。这些成绩的取得,标志着我市教育正在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对标新时代新要求,对照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新期盼,我市教育工作仍然面临着不少挑战。比如,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依然不足,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发展还不平衡,“城镇挤、乡村弱”的现象仍然存在;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名师、名校长等领军人才还比较稀缺;学校的办学活力和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激发,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水平还不够高。这些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立足当下,放眼未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我们作为基层,必须扛起这份责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从区域发展层面看,*正处在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高质量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和智力支撑,而教育正是供给的源头。从民生福祉层面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需求,已经从“有学上”向“上好学”深刻转变,教育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幸福指数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我们必须站在这样的高度,深刻认识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聚焦重点,攻坚克难,全面开启*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环节,精准发力,久久为功。结合前期的调研和座谈,我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坚持规划引领,优化资源布局,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硬件设施和资源布局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我们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确保每一分教育投入都用在刀刃上。一是要以更高远的站位强化规划的科学性。规划是龙头,是管总的。我们要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市“十四五”教育项目规划》,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全市上下要形成一盘棋思想,发改、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要与教育部门紧密联动,将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我们要紧密跟踪城市发展新区、人口导入区和乡村振兴重点区域的人口变化趋势,动态调整学校布局,确保学校建设适度超前于人口增长,彻底告别“入学高峰一来就措手不及”的被动局面。我们规划在“十四五”期间实施的97个项目、新增的55290个学位,就是我们立下的“军令状”,必须不折不扣地按期完成,为全市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充足、便捷的就学保障。二是要以更务实的举措促进城乡的均衡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实现高质量发展,绝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尤其不能让乡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要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同频共振、深度融合。一方面,要加大对*北部、*西部等农村地区薄弱学校的改造提升力度,实施好王庄小学、麦格小学等扩建项目,让乡村学校不仅“小而美”,更能“小而优”。另一方面,要通过集团化办学、强校带弱校、城乡结对等方式,将城区优质学校的管理理念、课程资源、师资力量有效输送到乡村学校,建立常态化的帮扶和交流机制,真正缩小校际差距,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三是要以更有力的保障确保项目尽快落地。蓝图再好,不落地就是空谈。我们“十四五”期间规划的教育项目政府总投资额约22.96亿元,其中市本级财政需要整合的资金就达到约15.46亿元。这笔钱不是小数目,考验着我们的决心和能力。财政部门要想方设法保障教育投入,做到优先安排、足额拨付。各项目责任单位要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力破解征地拆迁、手续办理等瓶颈制约,确保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投用。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要全程介入,加强对项目资金使用和工程质量的监管,确保每一个项目都建成阳光工程、廉洁工程、放心工程。
(二)坚持内涵发展,强化队伍建设,激活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
如果说硬件设施是教育的“躯体”,那么教师队伍就是教育的“灵魂”。一所好学校,可以没有高楼大厦,但绝不能没有好老师。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核心在于提升教育的内涵,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一是要在“培优”上下功夫,打造一支领军人才队伍。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名师、名校长是一所学校、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高层次教育人才的培养摆在突出位置。要全面落实“十四五”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即到2025年,系统性地培育出4-5名在全市乃至更高层面有影响力的“名校长”或“名园长”,重点培养36名市管教育专家、10名专家型教研员、300名县级骨干教师和50名县级学科带头人。要为这些优秀人才的成长搭建平台、创造机会,鼓励他们成立名师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形成“培养一名名师、带动一个学科、成就一批教师”的雁阵效应。同时,我们要有开阔的胸襟,积极探索“引进来”的机制,面向全国延揽教育英才,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二是要在“提能”上出实招,促进教师队伍整体跃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的质量。我们要构建覆盖全体教师、贯穿职业生涯的培训体系。仅2025年,我们就安排了380.5万元的预算,专门用于全系统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服务。这笔钱要用好,培训内容要精准对接教师的实际需求,既要涵盖新课程、新教材、新技术的培训,也要加强师德师风、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成为“四有”好老师。要深化“县管校聘”改革,完善教师的考核评价和职称评聘制度,打破“大锅饭”,真正实现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激发每一位教师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三是要在“暖心”上用真情,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广大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为我们的事业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我们要满腔热情地关心教师,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在工作上大力支持,在生活上排忧解难。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各项惠师政策,保障教师的工资待遇,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要加大对优秀教师、乡村教师、特岗教师的宣传表彰力度,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在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崇高职业。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