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2025年全市基层消防安全治理工作经验交流会暨遏制“小火亡人”专项行动部署会上的讲话

浏览量:59

发布时间:2025-08-01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基层消防安全治理工作经验交流会暨遏制“小火亡人”专项行动部署会,主要任务是总结经验、分析形势,直面问题、部署任务,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力,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扎实的举措,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我市社会大局的持续稳定。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过往,深刻认识我市基层消防安全治理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主动作为、勇于担当,推动我市基层消防安全治理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积极进展,全市用火用电秩序持续向好,社会面火灾形势总体平稳。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不懈奋斗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治理体系不断完善,责任链条有效压实。我们始终将消防安全作为城市安全发展的底线工程来抓,不断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消防安全责任体系。市级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消防安全重大问题。各区、各街镇闻令而动,普遍成立了由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消防安全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将消防安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尤其值得肯定的是,我们积极探索实践的“防消联勤”新模式,消防救援站与街镇组建联合小分队,打破了部门壁垒,实现了优势互补。消防队伍的专业优势与街镇的属地优势紧密结合,对商业店铺、“小单位、小场所”等基层“神经末梢”开展联合检查、联合熟悉、联合整改,实现了“1+1>2”的治理效能,有效推动了监管力量下沉、责任压力传导。

(二)重点领域精准施策,源头治理成效显著。针对长期以来困扰城市安全管理的“顽瘴痼疾”,我们敢于动真碰硬,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开展专项治理。特别是“打通生命通道”专项行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们聚焦堵塞消防通道、违规设置铁栅栏和防盗网等突出问题,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累计拆除各类铁栅栏、防盗网8.1万余处,打通疏散通道、消防车通道1.3万余处,清理竖井管道内杂物9837处。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基层干部的辛勤汗水,更是我们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同时,我们还紧盯出租房、老旧小区、沿街商铺等高风险区域,联合公安、住建、应急等部门开展“敲门行动”,逐户排查、建立台账、限期整改,有力消除了一大批火灾隐患,有效净化了基层消防安全环境。

(三)社会动员广泛深入,共建共治格局初步形成。消防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我们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大力推动消防安全社会化进程。一方面,我们积极创新基层治理路径,在全市推广“社工+志愿者”模式,将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与热心公益的志愿服务相结合,涌现出了像*社区联合安监志愿者开展宣传演练、*社区携手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公益宣讲等一批鲜活的实践案例。另一方面,我们持续推动消防宣传“五进”工作,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市消防救援总队联合市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策划播放了一系列安全宣传片和专题节目;创新举办的“云上消防大课堂”系列活动,总阅读量高达4300万,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宣传声势。在居委会层面实体化建立消防工作站,明确防火巡查、宣传演练等核心职能,开展“平安一夏”家庭消防专项行动,探索“家庭明白人”培育和邻里互助模式,这些举措都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为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消防安全治理共同体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直面挑战、认清形势,深刻把握当前消防安全工作存在的风险与不足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的消防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特别是“小火亡人”事故的风险不容低估。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警惕、如临深渊的自觉,深刻剖析存在的短板和弱项。

(一)“小火亡人”事故警钟长鸣,安全基础仍不牢固。“小火亡人”是指那些过火面积不大、财产损失不多,但造成人员死亡的火灾事故。这类事故看似偶然,实则暴露出我们基层消防基础的薄弱。回顾近几年的数据,形势不容乐观。以2021年为例,我市共发生火灾4657起,造成34人死亡。其中,居民住宅火灾虽然只占总数的零头,但造成的死亡人数却占到了全年死亡总数的92.3%。这组触目惊心的数据雄辩地说明,居民家庭是防火的薄弱环节,是遏制亡人火灾的主战场。更为揪心的是,老年人群体,特别是独居、高龄、行动不便的老人,已成为火灾中最为脆弱的受害者。从全国范围看,2023年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火灾死亡数占总数的42.7%,同比上升了21.7%。近期,我市也接连发生了两起独居老人因火灾不幸遇难的悲剧,起火原因多与卧床吸烟、使用老旧电器、堆放可燃杂物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这些悲剧一再警示我们,对特殊困难群体的消防安全关爱,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二)电动自行车火灾愈演愈烈,风险隐患突出交织。电动自行车作为便捷的交通工具,已深度融入市民生活,但其带来的火灾风险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攀升。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从全国看,电动自行车引发的火灾,2021年是1.8万起,2022年同比上升23.4%,2023年又在2022年的高位上继续上升了17.4%,其在较大亡人火灾中的占比,从2021年的5.9%飙升至2023年的12.7%。再看我市,2022年,全市发生涉及电动自行车及蓄电池的火灾624起,造成9人死亡、18人受伤;今年以来,截至目前已发生142起。更值得警惕的是,分析显示,蓄电池热失控和电气线路故障是主因,并且有高达57.75%的火灾发生在非充电状态下,这意味着风险是全时段、全过程存在的。违规停放、入户充电、飞线充电、“人车同屋”等现象屡禁不止,改装、串用充电器等行为比比皆是,这些都如同一个个流动的“火药桶”,随时可能在居民楼内引爆,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城市消防安全治理中最突出、最棘手、最急迫的难题。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