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52
发布时间:2025-07-05
同志们:
盛夏骄阳似火,暑期安全如磐。每年到这个时节,防溺水工作就成为悬在我们心头的“一根弦”。溺水事故看似偶然,实则与责任缺位、意识淡薄、防范疏漏息息相关。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消逝,不仅让无数家庭陷入悲痛深渊,更给社会带来沉重伤痛。作为守护群众生命安全的“最后一公里”,我们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实抓细抓强防溺水工作,不断筑牢防溺水安全防线,织密暑期安全防护网。今天召开这个会议,就是要动员全街道上下,始终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以铁的决心、硬的举措、实的作风,打好防溺水和暑期安全保卫战。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讲几点意见。
一、绷紧“责任之弦”,筑牢安全防线的思想根基
(一)认清形势,杜绝“麻痹大意”的侥幸心理。有人认为,防溺水年年抓、年年讲,不过是“老生常谈”;有人觉得辖区水域都已设置警示标志,风险可控。但现实告诉我们,危险往往藏在“不可能”的缝隙里。每一起溺水悲剧背后,都伴随着对风险的低估、对隐患的漠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暑期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青少年儿童好奇心强、安全意识弱,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疏漏,落到任何一个家庭都是百分之百的灾难。要坚决摒弃“经验主义”和“惯性思维”,把防溺水当作一场不容有失的“生命保卫战”。
(二)提高站位,扛牢“守土尽责”的政治担当。防溺水工作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政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守护群众生命安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把防溺水工作作为检验初心使命的“试金石”,作为践行党的宗旨的具体行动。街道、社区干部身处基层一线,更要以“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态度,将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
(三)凝聚共识,树立“全员参与”的联防理念。防溺水绝非某一个部门、某一群人的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要动员学校、家庭、志愿者、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构建“街道统筹、社区主抓、家庭尽责、社会协同”的联防联控格局。每一位居民都是安全防线的“守护者”,每一份力量都是生命安全的“保护伞”。只有人人争当“吹哨人”、个个成为“守护者”,才能形成防溺水的强大合力。
二、织密“排查之网”,消除安全隐患的风险盲区
(一)全域覆盖,开展“拉网式”隐患排查。对辖区内的河流、水库、池塘、废弃矿坑等水域,进行地毯式、无死角排查。无论是偏僻的乡间小河,还是城区的景观水系,都要逐一登记造册,摸清位置、水深、周边环境等信息。特别要关注施工工地遗留的水坑、临时储水点等容易被忽视的区域,确保隐患排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一处空白、不漏一个死角。
(二)动态跟踪,建立“台账化”管理机制。对排查出的隐患,按照风险等级分类建立台账,明确整改措施、责任人和整改期限。实行“销号管理”,整改完成一处、验收合格一处、销号一处;对短期内无法彻底整改的隐患,要采取临时防护措施,并持续跟踪监测。同时,建立隐患动态更新机制,及时掌握水域环境变化,确保隐患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三)强化防护,筑牢“立体化”防范屏障。在危险水域周边设置醒目的防溺水警示牌,加装防护栏、隔离带等物理防护设施;对重点水域、事故多发区域,配备救生圈、救生绳、长竹竿等应急救援设备。此外,利用无人机巡查、智能监控等科技手段,对水域进行24小时动态监测,弥补人工巡查的时间和空间盲区,让安全防护更精准、更高效。
三、敲响“警示之钟”,提升安全防范的全民意识
(一)创新形式,打造“沉浸式”宣传矩阵。摒弃“发传单、拉横幅”的传统模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教育。制作接地气的防溺水短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广泛传播;组织“安全知识进社区”“防溺水情景模拟体验”等活动,让居民在互动中掌握自救互救技能;邀请溺水事故亲历者现身说法,用真实案例敲响警钟,增强宣传的感染力和震慑力。
(二)精准发力,织密“靶向式”教育网络。针对青少年儿童这一重点群体,联合学校开展“暑期安全第一课”,通过主题班会、安全知识竞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对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特殊群体,组织志愿者上门走访,发放“防溺水告知书”,签订“家长承诺书”,确保安全教育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同时,加强对家长的宣传引导,督促其履行好监护责任。
(三)营造氛围,构建“全方位”宣传格局。在社区宣传栏、小区出入口、广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张贴防溺水宣传海报、悬挂标语横幅;利用“大喇叭”、流动宣传车,走街串巷播放防溺水知识;发动网格员、楼栋长深入居民家中,面对面讲解防溺水要点。通过多渠道、高频次的宣传,让“珍爱生命、远离危险水域”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全街道形成浓厚的安全氛围。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