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2025年全市预防中小学生溺水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浏览量:49

发布时间:2025-08-11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全市预防中小学生溺水工作推进会,形势十分严峻,任务极其紧迫。当前正值七月酷暑,是学生暑期活动的高峰期,更是溺水事故的最高发、最危险的时期。就在不久前,上级市委*同志、我市市委*同志相继作出重要批示,对防溺水工作提出了明确而严肃的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各级党委、政府对青少年生命安全问题的高度关切和底线忧虑。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坚决贯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这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到底。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单位围绕预防中小学生溺水,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初步建立了市、乡、村三级联动的河湖长制责任体系,各中小学校普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公安、应急以及“红马甲”等社会力量也积极参与重点水域的巡查值守。这些努力,为保障广大中小学生生命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肯定。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毫无回避地看到,成绩背后依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短板和触目惊心的隐患。前期的工作督查已经通报了我们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绝非小事,而是关乎每一个家庭幸福、关乎社会和谐稳定的头等大事。我们决不能因为工作做了就沾沾自喜,更不能因为没有发生极端事件就麻痹大意。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年*月那一天,我市在短短24小时内连续发生3起学生溺水身亡的悲剧,三朵生命之花瞬间凋零,三个家庭瞬间崩塌,这血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吗?我们必须扪心自问,我们的工作是否还有漏洞?我们的责任是否真正压实到了“最后一米”?

综合来看,当前我市防溺水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温差”与“落差”:一是责任压力传导存在“上热下冷”的温差。市级层面反复强调、三令五申,但压力传导到基层末梢时,出现了明显的衰减。有的单位和个人思想上依然麻痹松懈,认为溺水事故是概率事件,心存侥幸;有的工作停留在发文件、开会议、拉横幅的“三板斧”上,满足于“搞了活动”“有了记录”,缺乏深入一线的实际行动和闭环管理;我们建立的村级水域巡查员制度,在一些地方还存在巡查不及时、报告不规范、问题处置不闭环的现象,制度的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风险隐患排查存在“点亮线断”的落差。各学校、各乡镇虽然都组织了排查,但大多局限于本单位、本辖区的一亩三分地,缺乏全市“一盘棋”的统筹视野。我们对校园周边的池塘、水库进行了摸排,但对一些跨区域的河流、废弃的采砂坑、城乡接合部的野外沟渠等“三不管”地带,排查力度还远远不够。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排查成果没有得到有效转化。至今,我们还没有形成一张全市统一的、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动态更新的“高风险水域电子地图”。家长和孩子们不清楚哪里是“禁区”,我们的“防护网”就存在巨大的漏洞。三是宣传教育方式存在“漫灌滴灌”的落差。这些年,我们的防溺水宣传不可谓不多,“致家长的一封信”、安全教育课、主题班会几乎成了标配。但这种“大水漫灌”式的宣传,其效果需要打上一个问号。宣传内容是否真正入脑入心?是否针对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重点群体开展了精准的、个性化的“滴灌”式教育?我们是否教会了孩子在同伴落水时,“不盲目施救”比“英雄主义”更重要?是否反复告诫了家长,暑期对孩子的监护责任是第一位的,任何时候都不能缺位?从一些偶发事件看,我们的宣传教育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四是应急处突能力存在“物防技防”的落差。督查发现,部分重点水域“四个一”(一块警示牌、一个救生圈、一根救生绳、一根救生竿)的标配存在缺失、破损、老化的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我们的防控手段依然过于传统。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主要依赖“人海战术”进行巡防。而一些兄弟市县,已经开始试点部署基于视频识别、红外感应和智能呼叫的防溺水预警系统,实现了对高危水域的24小时无人值守和毫秒级报警。相比之下,我们的“技防”水平明显滞后,亟待补齐短板。同志们,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我们工作的靶向。正视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面对严峻复杂的防溺水形势,任何的犹豫、懈怠和侥幸,都是对人民、对历史、对良知的辜负。我们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雷厉风行的作风,聚焦关键环节,采取超常措施,坚决打赢这场防溺水攻坚战、持久战。下面,我强调四点意见:

第一,以最决绝的态度,压紧压实“责任链条”。防溺水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构建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环环相扣、无缝衔接的责任体系。决不能让责任悬空,决不能让制度空转。一要让“属地责任”落地生根。各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本辖区防溺水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督查。要将防溺水工作纳入对村(社区)的年度考核,将辖区内所有水域的风险等级、责任单位、责任人、联系方式全部制表上墙,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凡是因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导致发生溺水事故的,必须严肃追究属地领导责任。二要让“监管责任”扛在肩上。教体局要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持续深化“家校社”协同共育机制,确保安全教育不留一个盲区、不漏一所学校、不掉一个学生。水利局要对全市范围内的水库、河道、塘坝等水利工程,进行再排查、再加固,完善警示标识和防护设施。公安局要加强对重点水域、重点时段的巡逻防控,依法打击在危险水域游泳、垂钓等行为中的组织者和危险行为人。自然资源、城管、交通等部门,也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管好各自领域内的风险水域。三要让“监护责任”回归家庭。要穷尽一切手段,通过告家长书、家长会、微信群、上门家访等多种渠道,反复、持续地向家长(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委托监护人)讲清楚溺水的危害和监护的责任。要让每一位家长都明白,暑假不是“放养假”,看护好自己的孩子,是法律赋予的义务,更是为人父母的天职。宣传要讲究策略,既要温情提示,也要有法治警示,让监护责任真正成为家长心中一根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第二,以最严密的措施,织牢织密“安全防护网”。要坚持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并举”,构建立体化、全覆盖的防护体系,让危险水域“进不去、不敢进、有人管”。一要全面升级“物防”设施。由市防溺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立即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次“四个一”等安全防护设施的拉网式大排查、大整治、大更新行动。对所有排查出的风险点,要逐一登记造册,明确整改单位和时限。一周之内,必须实现所有重点水域警示牌醒目、救生圈(绳、竿)齐全可用。这项工作要形成常态化巡检机制,确保设施始终处于良好状态。二要深度激活“人防”网络。要做实做强村级水域巡查员队伍。不仅要有其名,更要尽其责。要为巡查员制定一份清晰的《岗位职责说明书》和《日常巡查清单》,明确巡查频次、巡查路线、报告流程和处置权限。要探索建立与履职情况挂钩的绩效考核与补贴发放机制,对认真负责、及时发现并处置重大隐患的巡查员予以奖励;对履职不力、失职渎职的,坚决予以调整甚至问责。同时,要广泛发动党员干部、网格员、巾帼志愿者、退休老教师等力量,组建“护苗”巡逻队,在午后、傍晚等关键时间节点,对重点水域进行错时巡护,及时劝离、制止学生下水嬉戏。三要加速布局“技防”哨兵。思想要再解放一点,步子要再迈大一点。我市正在推进的总投资达*亿元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智能提升工程,以及预算达*万元的小型水库监测设施建设项目,完全可以将防溺水智能预警系统纳入其中,进行一体化规划和建设。市教体局、水利局、政法委要主动对接,研究提出具体方案。我们可以选择几个溺水事故最高发的乡镇或水域,先行开展试点。通过安装带有智能识别算法的摄像头、扩音喇叭和一键报警桩,实现对危险行为的自动识别、远程喊话、声光报警和联动处置,用科技的力量弥补人力巡防的不足,真正为危险水域装上“智慧大脑”和“千里眼”。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