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2025年全镇帮扶资产规范化管理工作推进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浏览量:55

发布时间:2025-10-23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镇帮扶资产规范化管理工作推进专题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系列决策部署,全面分析我镇当前帮扶资产管理的现状与挑战,系统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这既是一次统一思想的动员会,也是一次压实责任的部署会。目的就是要动员全镇上下,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切实把我们多年来积累的这份宝贵“家底”管好、用好、盘活好,确保其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征程中持续发光发热、长久惠及于民。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深刻把握帮扶资产规范化管理的重大意义

帮扶资产,是脱贫攻坚伟大历程中,通过各级财政专项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社会捐赠等多元投入,在我们的土地上形成的厂房、设备、基础设施、产业基地等各类实体资产。这不仅是一笔笔沉甸甸的经济账,更是一笔厚重的政治账、民心账。管好用好这笔资产,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第一,管好帮扶资产,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压舱石”。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但脱贫基础尚需巩固,防止返贫的任务依然艰巨。这些年来,我们全镇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数亿元,形成了规模庞大、类型多样的帮扶资产体系。初步统计,截至2025年上半年,我镇账面记录的帮扶资产总规模已超过1.2亿元,涵盖了经营性资产近4500万元,公益性资产约7500万元。这些资产已经成为我们各村集体经济的“顶梁柱”和群众稳定增收的“铁杆庄稼”。可以说,每一分帮扶资产,都凝结着党和国家的深切关怀,都承载着社会各界的无私援助,更是我们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智慧结晶。守住这份家业,防止其流失、闲置或低效运营,就是守住了我们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就是为防止规模性返贫筑起了一道最坚实的“防火墙”。

第二,用好帮扶资产,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资产是发展的基石,产业是振兴的命脉。帮扶资产特别是经营性资产,其本身就是为发展乡村产业、壮大集体经济而生。当前,我们正处于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段期,发展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单靠传统的农业种植、外出务工,已经难以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也难以支撑乡村面貌的根本性变革。如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让村组织有钱办事、有能力服务群众?答案就在于盘活我们手中的存量资产。要把这些分散的“珍珠”串成高质量发展的“项链”,通过专业化运营、市场化运作,让冷冰冰的厂房变成创造财富的“聚宝盆”,让闲置的设备转变为带动就业的“生产线”,让沉睡的资源转化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催化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资产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宏伟蓝图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第三,管好用好帮扶资产,是检验干部治理能力的“试金石”。资产管理工作,看似是经济工作,实则是对我们干部队伍政治站位、责任担当、能力水平和工作作风的综合考验。中央和省市多次强调,要建立健全帮扶项目资产长效运行管护机制,推动资金、项目、资产一体化管理。资产底数清不清、权属关系明不明、管护责任实不实、运营效益好不好、收益分配公不公,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如果我们对此麻痹大意、疏于管理,导致资产闲置浪费、损毁流失,甚至出现优亲厚友、贪污侵占等问题,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会严重损害干群关系,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因此,全镇各级干部,特别是各村的“当家人”,必须把这项工作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在资产管理的实践中锤炼真本领,交出一份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合格答卷。

二、正视问题,直面挑战,清醒认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弱项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用“放大镜”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照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我镇的帮扶资产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弱项,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底数不清、家底不明”的问题依然存在。虽然我们进行过几轮摸排,但部分村(社区)的台账仍然是一本“糊涂账”。有的对2013年以来的资产清查不够彻底,存在遗漏项目;有的对资产的现状登记不准确,原始价值、评估价值、运营状态等关键信息缺失;有的资产权属界定模糊,村集体、合作社、企业之间的产权关系盘根错节,为后续的规范管理和收益分配埋下了隐患。这种“家底”不清的状况,使得我们的决策和管理缺乏精准的数据支撑,如同“盲人骑瞎马”,风险极高。

二是“权责不明、管护不力”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实际操作中,“谁所有、谁管护,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没有完全落到实处。一些公益性资产,比如村组道路、小型水利设施、公共活动场所等,建成交付后,后续的管护主体和责任没有明确,管护经费没有保障,导致“重建轻管”问题突出,一些设施带病运行,使用寿命大打折扣。一些经营性资产,虽然明确了经营主体,但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约束机制,合同签订不规范,对经营方的保值增值责任要求不严,甚至存在“一包了之”的甩手掌柜心态,对资产的实际运营情况不闻不问。

三是“盘活不力、效益不高”的瓶颈亟待突破。我镇部分帮扶资产的“造血”功能还很弱,资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有的产业大棚、养殖场等,由于缺乏懂技术、会经营的专业人才,或者与市场需求脱节,长期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成了“晒太阳”工程。有的资产运营模式单一,仍然停留在简单的租赁承包阶段,收益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如何学习借鉴外地“托管经营”“反租倒包”“资源入股”等先进模式,结合我镇实际,探索更多元、更高效的盘活路径,是我们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

四是“监管不严、分配不公”的风险需要警惕。在资产运营和收益分配环节,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透明度有待提高。个别村在收益分配方案的制定上,没有严格履行民主决策程序,存在“少数人说了算”的情况。收益资金的使用方向不够清晰,有的未按规定优先用于资产维修、扩大再生产和开发公益性岗位,甚至存在被挪用的风险。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极易引发群众不满,滋生廉政风险,侵蚀我们工作的公信力。

以上这些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拦路虎”,也是我们下一步工作中必须集中火力攻克的“山头”。全镇上下务必高度警醒,深刻反思,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和精准施策的智慧,逐一加以解决。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