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60
发布时间:2025-10-22
第一篇:公文抄袭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研讨材料
公文是党政机关履职尽责的重要载体,文风是干部队伍作风的直观体现。近期,《关于做好公文抄袭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印发,为我们纠治公文乱象、优化工作作风指明了方向。作为XX,我结合工作实际,围绕“查问题、定措施、求实效”三个维度,就改文风转作风谈几点思考,与同志们共同研讨。
一、深查问题根源,认清公文抄袭乱象的危害本质
当前,全局公文处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仅影响工作质效,更侵蚀队伍作风,必须深刻剖析、警醒反思。
(一)看内容抄袭雷同,暴露思想懈怠之弊
部分党员干部撰写公文时,缺乏独立思考意识,习惯于“网上找模板、文中抄段落”,导致不同工作的汇报材料“换汤不换药”,相似主题的总结文件“高度撞脸”。例如,有的干部撰写季度工作总结,仅将上季度材料中的时间、数据简单修改,核心内容一字不变;有的起草专项工作方案,直接照搬其他单位文件,未结合本局实际调整。这种行为看似“省时省力”,实则暴露了思想上的懈怠——把公文写作当成“应付差事”,而非“梳理工作、解决问题”的手段,既无法真实反映工作成效,更让上级难以掌握全局工作的真实情况,为决策失误埋下隐患。
(二)查材料敷衍应付,折射责任缺失之痛
在调研报告、对照检查材料、工作总结等关键材料撰写中,敷衍应付问题尤为突出。有的干部写调研报告,不深入基层调研,仅靠网上搜集的数据和案例“拼凑成文”,报告内容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无法为工作决策提供有效支撑;有的写对照检查材料,避重就轻、遮遮掩掩,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轻描淡写”,整改措施“喊口号、走过场”,失去了自我剖析、自我提升的意义;有的写工作总结,只谈成绩、不谈问题,甚至虚报数据、夸大成效,营造“虚假繁荣”。这些行为本质上是责任意识缺失的表现,干部将“完成任务”凌驾于“做好工作”之上,不仅浪费行政资源,更会让工作中的短板和漏洞被掩盖,最终影响全局工作的整体推进。
(三)析审核把关不严,凸显监管缺位之患
审核环节是公文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当前部分科室负责人、审核人员存在“走过场”现象。有的审核人员仅核对公文格式是否规范,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不闻不问;有的对明显存在抄袭痕迹、逻辑混乱的材料,未提出修改意见便签字审批;有的甚至在未仔细阅读材料的情况下,仅凭“信任”放行。审核把关的“宽松软”,一方面让不合格公文“一路绿灯”,助长了抄袭、敷衍的不良风气;另一方面也让公文处理的监管机制形同虚设,导致问题公文流入工作环节,不仅影响工作效率,更可能因内容错误引发不良后果,损害本局的公信力和形象。
二、狠抓整改落实,构建文风转变的长效机制
针对公文抄袭问题,不能仅停留在“发现问题”层面,更要拿出“硬措施”,从思想、能力、制度三方面发力,推动文风根本转变。
(一)强思想教育,树牢求真务实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将公文文风建设纳入党员干部日常教育体系。一方面,通过专题党课、案例剖析会等形式,组织干部学习《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等制度规定,解读公文抄袭的典型案例,让干部深刻认识到公文质量的重要性,摒弃“重形式、轻实效”的错误观念;另一方面,开展“优秀公文分享会”,选取内容扎实、文风务实的公文作为范例,引导干部树立“公文无小事,每字每句皆责任”的意识,将“真实、准确、务实”融入公文写作的每一个环节,从思想根源上杜绝抄袭、敷衍行为。
(二)提能力素养,练就提笔能写本领
公文写作能力是干部履职的必备技能,需通过系统培训和实践锻炼提升。一是开展分层分类培训,邀请公文写作专家、业务骨干授课,围绕调研报告撰写、工作总结梳理、实施方案制定等主题,讲解写作技巧、逻辑结构、内容取舍方法,帮助干部掌握“写什么、怎么写”;二是搭建实践平台,安排年轻干部参与重要公文起草,通过“以干代练”积累经验,同时推行“师徒结对”机制,让写作能力强的干部带动能力弱的干部,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三是鼓励干部深入基层,要求撰写调研报告前必须开展实地调研,收集一手数据和案例,确保公文内容“接地气、有干货”,避免“闭门造车”。
...
第二篇:公文抄袭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研讨材料
公文作为X关传递政策、沟通信息、部署工作的重要载体,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落实的成效、政x公信力的构建以及干部队伍作风的形象。近期,《关于做好公文抄袭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需以此次专项整治为契机,深刻反思公文处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查摆不足,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整改提升。结合会议要求,我围绕内容抄袭雷同、材料敷衍应付、文件照抄照搬、责任转嫁外包、审核把关不严五个方面,谈一谈自身的思考与体会。
一、正视突出问题,深刻剖析公文抄袭乱象的危害与成因
当前,在公文起草、审核、流转等环节中,部分干部存在的不良现象,不仅违背了公文工作的严肃性,更损害了全局工作的高效推进。
(一)内容抄袭雷同,缺乏原创性与针对性
从内容抄袭雷同来看,部分党员干部在撰写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时,缺乏独立思考,习惯于从网络上复制粘贴、从以往材料中“东拼西凑”,甚至直接套用其他单位的模板,导致不同时期、不同场景的公文内容高度相似,既无法真实反映本单位工作实际,也让上级难以准确掌握工作进展中的痛点、难点。这种行为本质上是“懒政怠政”的体现,看似节省了时间,实则浪费了行政资源,更让公文失去了“反映实情、指导实践”的核心价值。
(二)材料敷衍应付,质量参差不齐
在材料敷衍应付方面,问题集中体现在调研报告、对照检查材料、工作总结等关键材料中。有的干部撰写调研报告时,不深入基层调研,仅依赖二手数据,报告内容空洞、缺乏针对性;有的撰写对照检查材料时,避重就轻、敷衍了事,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轻描淡写”,整改措施“喊口号、走过场”;有的总结工作时,只谈成绩、不谈问题,甚至虚报数据、夸大成效,导致材料沦为“面子工程”。此类行为不仅无法为决策提供有效参考,更会让工作中的风险隐患被掩盖,最终影响全局工作的整体推进。
(三)文件照抄照搬,脱离工作实际
文件照抄照搬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部分科室在转发上级文件、制定本地实施方案时,不结合本局实际情况进行细化调整,而是直接“原文转发”“照搬照抄”,既没有明确本单位的责任分工,也没有制定符合实际的落实举措。例如,上级文件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开展专项检查”,部分科室却仅将“地区”替换为“本局”,未明确检查范围、检查时间、责任人员,导致文件下发后“束之高阁”,无法落地执行。这种“机械式”的文件处理方式,反映出部分干部缺乏“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也暴露了对工作责任的漠视。
(四)责任转嫁外包,违背工作原则
责任转嫁外包是近年来出现的新问题,更是触碰纪律红线的行为。少数干部为图省事,将本应由自己承担的公文起草、材料撰写工作,委托给外部机构或个人,甚至通过“付费代写”的方式完成任务。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公文处理的保密规定,可能导致工作机密泄露,更严重违背了“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原则,是对工作责任的“甩锅”,更是对党员干部初心使命的背离。一旦外包材料出现政治错误、数据偏差,不仅会影响工作大局,更会损害本局的形象与公信力。
(五)审核把关不严,流程执行流于形式
审核把关不严,则是导致上述问题蔓延的重要原因。部分科室负责人、审核人员在公文审核环节“走过场、流于形式”,既不核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也不检查是否存在抄袭、敷衍等问题,甚至在未仔细阅读的情况下签字审批。审核环节的“宽松软”,让不合格的公文“一路绿灯”,不仅助长了不良文风,更让公文处理的“最后一道防线”形同虚设,为工作失误埋下了隐患。
深入剖析这些问题的成因,一方面是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将公文工作视为“应付差事”,缺乏“文以载道、文以辅政”的责任感,没有认识到公文质量与工作成效的紧密关联;另一方面是工作作风不实,存在“怕麻烦、图省事”的惰性思维,不愿投入时间和精力深入调研、独立思考,习惯于“走捷径、抄近路”;此外,监督考核机制的不完善,也让部分干部缺乏“不敢抄、不能抄”的约束,导致不良风气得不到及时遏制。
二、聚焦整改提升,以硬举措推动文风作风根本转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不能仅停留在“查摆”层面,更要拿出“实打实”的整改措施,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文风作风实现根本性转变,让公文真正成为推动工作的“利器”而非“负担”。
第一,强化思想引领,筑牢“求真务实”的思想根基。要将公文写作规范、文风作风建设纳入党员干部日常学习教育内容,通过专题培训、案例剖析、经验交流等方式,让全体干部深刻认识到公文工作的重要性,树立“公文无小事,每字每句皆责任”的意识。同时,要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摒弃“重形式、轻实效”的错误观念,将“真实、准确、务实”作为公文写作的基本准则,让公文真正反映工作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提升能力素养,练就“提笔能写”的过硬本领。公文写作能力是党员干部的必备素质,而非“额外负担”。要定期组织公文写作培训,邀请专业人员讲解公文格式、写作技巧、逻辑结构等知识,帮助干部掌握“调研报告怎么写、工作总结怎么梳、实施方案怎么定”的方法;同时,要鼓励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通过实地调研、座谈访谈等方式收集一手资料,让公文内容有数据支撑、有案例佐证、有群众声音,避免“闭门造车”式写作。此外,可建立“师徒结对”“材料互评”机制,让写作能力强的干部带动能力弱的干部,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