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2025年全市深化土地整治领域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

浏览量:51

发布时间:2025-09-08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开展土地整治领域专项整治,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严守耕地红线,严格保护耕地”等重要指示精神的关键举措,是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必然要求,更是服务保障*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扎实推进专项整治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当前,整治工作已进入深水区,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更需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强化责任担当,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将整治工作向纵深推进,切实守护好宝贵的土地资源,为全市发展大局提供坚实保障。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深化土地整治领域专项整治工作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聚焦排查整治,筑牢耕地保护与生态安全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这为我们开展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专项整治行动中,我们始终将排查整治作为首要任务和基础环节,坚持全面摸底与重点核查相结合,集中力量攻克了一批突出问题,有效遏制了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了土地管理秩序和生态安全。本板块重点汇报在排查整治方面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全面清查整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问题。一是精准摸排建立问题清单。我们运用“卫星遥感+大数据+网格化”技术手段,对全市*万亩耕地实行全覆盖、无死角动态监测,累计提取疑似违法违规图斑*个。组织市县两级专业技术人员*人次,开展实地核查验证*次,最终核定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问题项目*个,涉及耕地面积*亩,全部纳入专项整治问题清单,并逐项建立了包含位置、面积、类型、责任主体、时间节点的电子信息档案,实现了问题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为精准施策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分类施策推进整改复耕。依据问题性质、违法违规情节严重程度,我们制定了“分类处置、限期整改”方案。对于非法占用耕地的建设项目,坚决予以拆除并复耕,目前已拆除违法违规建构筑物*万平方米,恢复耕地种植条件*亩。对于程序不规范、手续不完善的项目,责令限期补办手续并缴纳相关费用,共计补办用地手续*宗,追缴土地出让金及相关税费*万元。所有问题均实行台账管理、挂账销号,确保整改到位一处、销号一处,目前整体整改完成率已达*%。三是强化监督严防反弹回潮。我们建立了“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立体化监管网络,利用季度卫片执法检查等手段,对已整改区域进行“回头看”抽查*次。同时,开通了专项整治举报热线和网络平台,累计受理群众举报线索*条,核实查处*条。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将整治成效与地方政府年度考核挂钩,对新增违法违规问题严重的区县进行约谈问责,共计约谈相关负责人*人次,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坚决防止问题反弹。

(二)系统治理修复受损矿山生态环境。一是深入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估。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对全市*个持证矿山和*个历史遗留矿山开展了系统性的地质环境现状调查与风险评估工作。调查内容包括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以及地形地貌破坏、土地压占损毁、水资源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累计完成调查面积*平方公里,识别出高风险区域*处,中风险区域*处,并建立了“一矿一策”的动态管理数据库,为精准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扎实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按照“谁破坏、谁治理”和“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的原则,强力推进修复治理。责令生产矿山企业投入资金*万元,完成修复治理面积*公顷。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万元,启动实施了*个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示范项目,累计完成土方平整*万立方米,种植苗木*万株,复绿面积*公顷,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处,使项目区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三是创新机制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探索“生态修复+”模式,鼓励将废弃矿山的修复与土地复垦、工矿废弃地再利用、农业开发、文化旅游等相结合。例如,在*区*废弃矿区,通过削坡减载、土地平整等措施,新增了*亩高质量耕地;在*县*矿坑,引入了社会资本开发建设生态公园。同时,加强对矿山废石、尾矿等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与推广,资源综合利用率提升了*%,努力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三)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一是科学编制规划与项目库。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我们制定了《*市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专项规划(2025-2030年)》,明确了复垦的目标任务、空间布局和时序安排。在此基础上,对全市农村闲置宅基地、废弃工矿用地、空闲学校等低效建设用地资源进行了全面摸底,建立了规模达*亩的复垦潜力项目库,并实行年度计划管理,确保复垦工作科学有序推进,不与农民意愿相违背,不与乡村发展规律相冲突。二是严格规范项目实施管理。我们修订完善了《*市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实施管理办法》,明确了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地籍变更等全流程管理要求。所有项目均坚持“农民自愿、村集体申请”的原则,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和监理制度,确保复垦工程质量。加强资金保障,整合涉农资金*万元,专项用于复垦项目补助,并建立了资金使用全程监管机制,保障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三是显化指标价值助力乡村振兴。复垦产生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保障农民安置和农村发展用地后,允许在省域范围内有偿流转。截至目前,我市通过交易节余指标*亩,获得收益*亿元,按照一定比例返还给农村集体和农户,直接惠及农民*万人,有效反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支持和土地要素保障,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土地整治领域治理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体制机制创新是根治土地整治领域顽瘴痼疾、提升治理能力的治本之策。在推进专项整治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解决当前突出问题,更着眼于长远,致力于从制度层面堵塞漏洞、规范管理、优化服务,努力构建覆盖全面、约束有力、执行顺畅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提升土地资源的治理效能和保障能力。本板块重点汇报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健全完善全链条监管机制。一是构建“源头严防”的规划管控体系。我们强化了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性作用和约束力,在规划编制阶段就充分与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林业等部门协调,科学划定“三区三线”,特别是将*万亩耕地和*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精准落地落图,纳入规划“一张图”严格实施监管。完善了规划许可和用途管制制度,任何土地整治项目、建设用地审批都必须符合规划,从源头上杜绝随意调整规划、未批先建等行为,确保土地开发利用在规划确定的轨道上运行。二是建立“过程严管”的动态监测预警机制。整合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的监测监管数据,搭建了全市统一的“智慧自然资源”监管平台。该平台具备遥感监测、视频监控、网格员巡查、在线审批、执法督察等功能,能够对土地整治、耕地保护、矿山环境、土地利用效率等核心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和智能分析,一旦发现异常情况或疑似违规行为,系统自动生成预警信息并推送至相关责任单位和执法人员,实现了问题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平均响应时间缩短了*%。三是实行“后果严惩”的联合惩戒制度。我们与纪检监察、法院、检察院、公安、发改、市场监管、金融等部门建立了土地违法案件查处联动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对重大土地违法案件,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次。对违法违规的单位和个人,不仅依法给予行政处罚,还将其失信信息纳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在项目审批、融资信贷、市场准入、荣誉称号评定等方面予以限制,提高了违法成本,形成了强大震慑力。今年以来,已向相关部门推送联合惩戒信息*条。

(二)优化提升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一是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制定了交易规则和监管办法,全年通过二级市场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亩,交易金额*亿元。推行“标准地”出让改革,在省级及以上开发区新增工业用地全部按“标准地”供应,明确了亩均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容积率、能耗标准等*项控制性指标,并带地一起出让,实现了“拿地即开工”,工业用地供应周期平均缩短了*天。二是大力实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制定了《*市城镇低效用地认定标准和再开发实施细则》,全面摸排认定城镇低效用地*亩。鼓励采用收储改造、原土地使用权人自主改造、市场主体收购开发等多种模式推进再开发。政府投入引导资金*万元,带动社会投资*亿元,实施了*个再开发项目,改造后节地率达*%,平均容积率由*提升至*,新增产业空间*万平方米,有效提升了城市内涵和发展质量。三是建立健全集约节约用地评价与约束机制。我们建立了覆盖全市、各区县、各开发区的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体系,每年发布评价报告,并将评价结果与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配、开发区扩区升级等直接挂钩。对集约利用水平高的地区,给予计划指标奖励;对利用率低的地区,核减其新增指标。同时,严格项目准入,对不符合产业政策、投资强度要求、能耗环保标准的项目,坚决不予供地或核减用地规模,累计核减不合理用地申请*亩,倒逼土地利用方式转变。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