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56
发布时间:2025-05-09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深化东中西部人才协作。XX市聚焦“政企校”融合,建立认知训练机制,创新产才互促举措,搭建政企校合作平台,不断探索青年人才引育新路径,推动区域人才流动,加速人才向县域聚集,实现产才协同发展,打造青年人才集聚强磁场。
一、搭建战略合作平台,打造靶向招才新理念
为破解以往校园招聘本市企业遇冷难题,XX市深入调查研究,实施“西引东进”人才计划,搭建“政校企”战略合作平台,构建“你需我要”的三方共赢引才新模式。
(一)聚焦产业发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市人社局成立人才工作队,深入摸排调研XX市轴承、纺织等六大产业实际用工需求。通过实地走访企业、与企业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门深入交流等方式,综合产业发展“卡链处”,制定企业人才需求目录,形成产业人才“需求清单”,精准招引产业紧缺、企业急需的人才。2024年,通过细致摸排全市77家重点企业需求,征集到433个岗位,形成涵盖本市六大产业的24项“需求清单”,为引才工作明确了方向,让人才引进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满足企业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聚焦区位优势,满足人才求职需求。结合XX特色轴承产业,将引才目光转移到河北、河南、山西、甘肃等西部省份高校。充分利用XX“山东西进、晋冀东出”区位优势,形成“西引东进”省际引才方向。深入分析青年人才就业趋势,精准对接青年人才对经济活力更高、发展潜力更大的东部就业偏好,吸引愿意留在这里发展的人才。通过宣传XX的产业优势、发展前景和良好的就业环境,让西部高校学子了解到在XX能够获得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施展才华的舞台,从而吸引他们前来就业创业。
(三)聚焦高校开设专业,满足高校就业需求。集中梳理汇总晋冀豫等西部高校专业设置和毕业生生源分布等信息,结合产业“需求清单”,进行“照单选校”。与目标院校积极沟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形成合作大框架。通过校园招聘、举办专场宣讲会、开展企业实习实践活动等,协同企业进行实地招引。秉持“目标院校年年必去、校园招聘场场必到”的精准持续招引理念,实现“捧场高校校园招聘、促进学生充分就业、满足企业求贤之心”的多方合作共赢局面。去年以来,XX市已与河南科技大学、河北工程大学等4所高校签订人才引进战略合作协议,累计组织59家企事业单位赴高校开展招聘活动,292人达成就业意向,有力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企业人才储备。
二、构建人才集聚磁场,拓展引才来临新思路
聚焦高校毕业生因对县域人文魅力和产业发展情况认知不足问题,XX市精准对接高校企业,鼓励高校学生走进XX、走进企业进行观摩实践,增加地域、产业对人才吸引力,提高高校毕业生来临权重。
(一)创建“一企一基地”,实施“岗前就业”工程。人才工作队广泛摸排六大产业中有信誉、规模大、稳定度高的企业,创建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专业特点,合理设立见习岗位。积极对接高校,设立就业工作站,通过“高校推荐、投送简历”等方式,引导高校学生未毕业先“试业”。为见习学生配备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和业务流程,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有效提高人才留用率,为企业提前锁定优秀人才,也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就业前实践机会。
(二)搭建“一城一线路”,实施“智汇研习”工程。每年招聘季前,主动对接“西引东进”战略合作高校,精心组织大学生开展研学旅行。制定“山东轴承产业集群数字经济赋能中心—XX市轴承产业数字化展示中心—季羡林纪念馆—运河钞关—鳌头矶—宛园—舍利宝塔”研学线路。让高校学生在参观过程中,深入了解XX的产业规模、城市文旅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品尝特色美食,亲身感受XX的独特魅力,形成对XX的人文、地域直观印象,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使他们在研学过程中对XX产生浓厚兴趣,为未来就业选择埋下种子。
(三)构建“一人一帮扶”,实施“全程陪跑”工程。以人才工作队为基础,结合校园招聘接收简历情况,精心分析意向来临人才就业需求。人社联合教育、科技、工信等多部门,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事项全程陪跑、贴心服务。实现来“临”前,提供岗位推介、政策解读、简历诊断等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清晰了解就业形势和自身优势,合理规划职业方向;来“临”后,落实人才补贴、事项代办、人才住房等服务事项,以“管家式”跟踪服务、“保姆式”就业帮扶增强人才黏性。去年以来,引进并认定青年人才38名,同时在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编制、职称等32项服务事项上为其开辟绿色通道,让人才无后顾之忧,安心在XX发展。
三、创新产才互促举措,构建产才融合新格局
针对部分企业存在的引而无用、缺乏激励等问题,XX市按照“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原则,创新产才互促举措,以培训筑基、以创新赋能、以考评激励,助推来临就业青年人才本领提升、作用发挥,推动人才成长和产业发展协同并进,形成人才智力资源汇向XX的集聚效应。
(一)依托“培训实践阵地”筑基,人才夯基础、企业创效益。深化企业内部“导师帮带制”,挑选企业的高技能、高层次人才,与入职青年人才结成帮带对子,通过言传身教,帮助青年人才快速提高实操技能。深化企业外部“校地培训”,聚焦本地特色轴承产业,与战略合作院校、被誉为“中国轴承行业的黄埔军校”的河南科技大学深入合作。双方共同调研企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精准制定培训方案,针对入职青年人才进行技能培训,设置256个课时,涵盖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内容,全面提高青年人才专业技能水平、业务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生产效益。2024年,已组织18家企业的154人参加课程培训,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依托“科研创新基地”赋能,人才提技能,产业攻难关。依托现有的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围绕轴承、纺织等重点产业发展,与战略合作院校开展举办产业科技成果对接会、博士助企等活动。积极邀请胡正寰院士、王燕霜教授等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参与,成功引进43人。促成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与企业开展深入合作,通过结对帮扶、面对面交流,就生产制造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题等进行深入研讨、答疑解惑。帮助企业培养青年人才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助力企业技术升级、促进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发展与人才成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依托“职业技能考评”激励,人才得荣誉、产业释活力。通过举办行业间职业技能大赛,充分发挥“以赛促练、以赛促用”的重要作用,为来临工作的青年人才提供展示技能、提升素质、交流学习的平台。精心设置“青年岗位能手”“三八红旗手”“最美巾帼奋斗者”“新时代岗位建功劳动竞赛标兵”等7种奖项,以政策奖励、荣誉表彰和职业技能等级晋升等措施激励人才提升技能水平。对获奖人才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在职业发展上给予更多机会和支持,推动打造高学历“技能尖兵”,充分释放产业发展活力,激发广大青年人才投身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