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70
发布时间:2025-08-05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既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的“动员令”,更是直面我镇发展短板、吹响攻坚冲锋号的“集结哨”。刚才,XX部长通报了上半年乡村振兴考核情况,XX村、XX合作社作了经验交流,几个后进村也深刻剖析了问题,这些数据和案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工作中的“虚高”“洼地”和“硬骨头”;更像一把“标尺”,量出了干部作风的“松紧度”、群众期盼的“迫切感”。作为镇党委书记,我深知“书记抓、抓书记”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沉甸甸的责任;“乡村振兴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空泛表态,而是要拿出“脱几层皮、掉几斤肉”的劲头抓落实。下面,我代表镇党委政府,从四个方面作表态发言,恳请各位领导监督、与同志们共勉。
一、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让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在“思想共振”中扎根铸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对我们XX镇而言,乡村振兴不是“远在天边”的战略部署,而是“近在眼前”的民生大考——全镇还有X个村集体年收入低于30万元,X户脱贫户存在返贫风险,X个自然村道路未硬化,X%的农田灌溉设施老化……这些问题像一根根“刺”,扎在群众心坎上,更扎在我们干部的责任心上。但对照前期调研,部分干部仍存在“三种误区”:有的认为“乡村振兴是‘软任务’,只要不出事就行”,把常规工作当“标准线”;有的觉得“村里底子薄,干多干少差不多”,存在“躺平”“守摊”心态;还有的习惯“等靠要”,等政策、靠上级、要资金,主动谋划的意识薄弱。
思想不转,行动必慢。镇党委已明确“三个坚决”:坚决把乡村振兴作为“一号工程”,从今天起,镇党委会每月专题研究乡村振兴工作,班子成员每人包联1个重点村、挂钩2个产业项目,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季考评”机制,把考核结果与干部评优、晋升直接挂钩,让“干得好”的有舞台、“不作为”的没市场;坚决破除“等靠要”思想,组织镇村干部到XX县(先进地区)跟班学习一周,开展“乡村振兴怎么干”大讨论,要求每个村结合实际拿出“一村一策”(比如XX村依托茶园发展研学旅游,XX村利用闲置农房搞民宿集群),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坚决树牢“群众视角”,从下周开始,开展“书记遍访农户”行动(我本人带头包联最偏远的XX村),镇村干部每周至少3天进村入户,重点走访脱贫户、留守老人、返乡青年,把群众的“牢骚话”“金点子”记在本子上、落在工作里——因为我们深知,乡村振兴不是“干部的政绩工程”,而是“群众的幸福工程”,只有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形成“众人划桨开大船”的合力。
二、以“产业振兴”夯实“振兴之基”,让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在“特色深耕”中破茧成蝶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筋骨”。我镇虽有茶叶、竹编、生态养殖等传统产业,但存在“有产品没品牌、有规模没效益、有特色没链条”的问题——比如我们的“XX云雾茶”品质不输名茶,却因缺乏统一包装和营销,每斤售价比邻县同类产品低20元;竹编工艺传承百年,但80%是散户加工,年产值不足500万元;生态养殖的土猪、土鸡,因冷链物流不配套,只能低价卖给商贩。
针对这些问题,镇党委已制定“三链融合”发展路径:强“链条”,让产业“串珠成链”。重点打造“东部茶旅融合示范带”“中部特色种养产业区”“西部生态康养休闲圈”三大板块(具体来说:东部以XX村为核心,整合1200亩茶园,引进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加工厂和茶文化体验馆,推出“采茶+制茶+品茶”研学路线;中部依托XX合作社,带动周边5个村发展高山蔬菜种植和黑猪养殖,建设冷链仓储中心,对接县城商超直供;西部利用XX水库和古村落资源,引进社会资本开发民宿集群,配套建设垂钓园、药膳坊)。提“品质”,让产品“增值增效”。设立20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其中镇财政配套100万元,争取县级资金100万元),重点支持品牌创建——今年内完成“XX云雾茶”地理标志认证,统一设计包装并上线电商平台;组织竹编艺人参加省级非遗展销会,开发“竹编+文创”产品(比如竹编灯具、竹编摆件);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让每颗蔬菜、每只土鸡都有“身份证”。聚“主体”,让动能“活水涌流”。实施“头雁领航”计划(培育10名党员致富带头人),鼓励村干部带头入股合作社;开展“乡贤回归”行动(已联系在外务工的XX等5名企业家,计划回乡投资民宿和农产品加工),今年力争引进3家以上经营主体,带动就业200人以上。我们的目标是:年底前村集体年收入30万元以下的村全部清零,50万元以上的村突破X个,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村集体的“家底子”厚起来。
三、以“生态宜居”擦亮“振兴底色”,让乡村生活的幸福质感在“细节提升”中可触可感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群众的朴素期盼,也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但实事求是讲,我镇农村人居环境仍是“痛点”:部分村垃圾“围村”、污水横流,X个自然村的公厕还是旱厕,X%的农户庭院杂物乱堆,甚至还有“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这些问题不解决,乡村振兴就缺了“颜值”,更失了“温度”。
镇党委决定开展“人居环境提质攻坚年”行动,重点打好“三场硬仗”:打好“清洁战”,让村庄“净起来”。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垃圾处理模式(已新增垃圾桶2000个,招聘专职保洁员30名),每月开展“最美庭院”“最净自然村”评比,对排名前3的村奖励5000元,后3名的村书记在大会上作检讨;重点整治河道沟渠(计划清理河道X公里,拆除乱搭乱建X处),年底前实现“污水不入河、垃圾不落地”。打好“改造战”,让设施“好起来”。年内完成X个村的公厕改造(全部建成水冲式卫生厕所),铺设污水管网X公里,硬化村内道路X公里;特别关注“一老一小”需求(在XX村试点建设“幸福食堂”和“四点半课堂”),让留守老人吃得放心、孩子放学有去处。打好“长效战”,让习惯“养起来”。推行“积分制”管理(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可兑换生活用品),组织党员“包片联户”(每名党员联系10-15户),把人居环境纳入村规民约(明确“红黑榜”公示制度)。我们相信,只要从“扫干净、摆整齐”做起,从“拆违建、清沟渠”抓起,就能让乡村既有“田园诗意”,又有“现代气息”。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