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51
发布时间:2025-09-28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此召开全市乡村旅游助振兴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关于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分析当前我市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凝聚共识、明确方向、压实责任,奋力开创我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提供更为坚实的产业支撑。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深刻把握乡村旅游助推全面振兴的战略意义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所在,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而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乡、融通工农、承载文化、带动百业的综合性产业,已经成为撬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杠杆和关键引擎。全市上下必须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好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发展乡村旅游摆在突出位置,将其作为文旅强市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推动了一批重点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从数据上看,我市文旅市场持续保持强劲复苏和增长态势。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总量突破849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769亿元。进入2025年,这一良好势头得以延续,仅上半年就接待游客4994.7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2.9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8%和12.8%。这些亮眼的成绩单背后,乡村旅游功不可没。一批如*山麓的民宿集群、*河畔的田园综合体,已经成为市民周末休闲和外地游客深度体验的优选之地,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增收,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显著改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短板与不足。一是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部分区域热、部分区域冷,精品项目少、同质化产品多,整体发展尚未形成“一盘棋”的强大合力。二是产业融合深度不够。农旅、文旅、康旅等业态的结合还停留在“简单相加”的层面,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的乘数效应没有充分显现。三是市场主体活力不强。本土人才匮乏,外来资本引进难,许多乡村的优质资源仍处于沉睡或低效利用状态,市场化的运营和管理水平亟待提升。四是品牌影响力和营销能力偏弱。缺乏在全国范围内叫得响的乡村旅游“金名片”,宣传营销方式较为传统,对新媒体、新渠道的运用不够充分。这些问题,既是挑战,更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突破口。我们必须抢抓国家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战略机遇,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推动我市乡村旅游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二、聚焦重点,抓住关键,全力谱写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找准着力点,抓住关键环节,实施精准发力。
第一,坚持规划引领,绘好全域统筹的“一张图”。无序发展是乡村旅游的大忌。必须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强化顶层设计。市级层面要加快修编《*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空间布局、产品体系和发展路径。各县(市、区)要在此基础上,立足各自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文化特色,编制具有地方特点、切实可行的专项规划或实施方案,坚决避免“千村一面”、低水平重复建设。要推动差异化发展,例如,北部*山区的乡镇,可以聚焦山地运动、森林康养、避暑度假;中部平原地区的乡镇,可以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农耕体验、田园观光、科普研学;南部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存的区域,则要深挖文化内涵,打造一批文化体验型名村古镇。通过组团式发展,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构建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特色彰显的全域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
第二,强化项目带动,打造产业升级的“引爆点”。项目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没有高质量的项目,乡村旅游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下大力气谋划和储备一批引领性、示范性强的精品项目。这其中,既要有像“*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旅小镇”这样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项目,也要遵循“小投入、大产出”的原则,精心打造一批“小而美”“小而精”的微度假、微旅游项目,比如精品民宿、共享农庄、手工作坊等。要建立健全重点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对“*山麓香草湾田园综合体”“*镇生态农业文娱综合体”等一批已纳入规划的项目要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加快推进。各级发改、自然资源、文旅等部门要强化服务保障,简化审批流程,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见效。
第三,培育经营主体,壮大市场运营的“生力军”。乡村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本在于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着力培育多元化的经营主体。一是激活“内源力量”,大力支持和引导本村本土的有识之士、返乡创业青年、致富带头人等,通过成立合作社、股份合作等形式,有效整合和盘活村集体和村民手中的闲置农房、土地、林地等零散资源,让“沉睡的资产”变成“流动的资本”。二是引入“外来活水”,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文旅企业、酒店管理集团、专业运营团队,通过参与项目开发、品牌输出、委托管理等方式,提升我市乡村旅游的专业化、市场化水平。三是搭建发展平台,鼓励成立市、县两级乡村旅游协会或产业联盟,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抱团发展。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