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镇党委书记在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上的表态发言

浏览量:66

发布时间:2025-07-07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在此次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上发言。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近年来,**镇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真抓实干、奋勇拼搏,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上级要求和群众期盼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接下来,我代表**镇党委、政府,就做好下一步乡村振兴工作作如下表态。

一、夯实产业根基,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我们将立足镇情实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一)做优特色产业,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

产业兴则乡村兴,特色强则产业强。我们将聚焦优势产业,持续加大投入,不断提升产业质量和效益。一是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加大对粮食、蔬菜、水果、畜禽等传统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广良种良法,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依托我镇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康养产业等新兴产业。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和休闲农业园区,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三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结合各村实际,培育发展一批“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业,如**村的中药材种植、**村的特色养殖、**村的手工编织等。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成立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加入合作社,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二)促进产业融合,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我们将加强产业之间的联动融合,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一是推进农业与加工业融合。引进和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农产品深加工,开发多元化的农产品加工产品,提高农产品的转化率和附加值。建立农产品加工园区,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服务。二是推进农业与服务业融合。积极发展农村电商、物流配送、农业保险等服务业,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便捷服务。利用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推进产业与文化、旅游融合。挖掘和整合我镇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等资源,将产业发展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举办文化旅游节、农产品展销会等活动,提升我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搭建产业平台,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平台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支撑。我们将加强产业平台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一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按照“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要求,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集中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二是打造返乡创业园。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退役军人等返乡创业,建设返乡创业园,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场地、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培育一批返乡创业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吸引更多人返乡创业。三是构建产业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产业服务体系,为企业和农民提供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信息咨询、融资担保等服务。加强与科研院校、金融机构的合作,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和银企对接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资金融通。

(四)强化产业品牌,提升产业发展“新优势”

品牌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将加强品牌建设,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农产品品牌和产业品牌。一是加强品牌培育。引导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品牌培育投入,加强品牌策划和推广。鼓励企业申报“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品牌价值。二是加强品牌宣传。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强对我镇农产品品牌和产业品牌的宣传推广。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交易会等活动,展示我镇农产品和产业的特色和优势,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三是加强品牌保护。建立健全品牌保护机制,加强对品牌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维护品牌形象和市场秩序。

二、强化人才支撑,筑牢乡村振兴“智力库”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核心力量。我们将坚持人才强镇战略,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培育本土人才,挖掘乡村发展“内生力”

本土人才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了解,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我们将加强本土人才培育,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活力。一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农村劳动力的实际需求,开展电工、焊工、家政服务、种植养殖等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建立培训基地,邀请专家学者、技术能手进行授课,确保培训效果。二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通过集中培训、实践锻炼、跟踪服务等方式,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鼓励新型职业农民领办创办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选拔和培养一批农村创业带头人、科技示范户、乡土人才等,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库,为他们提供政策扶持、技术指导、资金支持等服务。鼓励他们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二)引进外来人才,注入乡村发展“新活力”

外来人才带来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补充。我们将加大外来人才引进力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我镇创新创业。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在住房、就业、创业、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吸引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前来我镇工作。二是搭建引才平台。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搭建引才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设立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室等,吸引高端人才前来我镇开展科研和技术服务。三是开展柔性引才。采取兼职、顾问、项目合作等灵活方式,引进外地人才为我镇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邀请外地专家学者定期到我镇开展讲座、培训、指导等活动,解决产业发展、技术难题等方面的问题。

(三)优化人才环境,激发人才发展“创造力”

良好的人才环境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关键。我们将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生活条件。一是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制,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和机会。鼓励人才参与乡村振兴规划、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等工作,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发挥作用。二是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建设人才公寓、文化活动中心、体育设施等,为人才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三是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对人才的宣传和表彰,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支持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对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表彰奖励和政策扶持,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完善人才机制,保障人才发展“持续性”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等机制,是保障人才队伍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将完善人才工作机制,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一是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制定人才培养规划,明确培养目标、任务和措施,加强对人才的系统性培养。建立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体系,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开展个性化培养。二是建立人才评价机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突出能力和业绩导向,注重对人才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实际贡献进行评价。三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对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表现优秀的人才,给予物质奖励、精神鼓励和晋升机会。建立人才创新创业奖励基金,对人才的创新创业项目给予资助和奖励。

三、繁荣乡村文化,涵养乡村振兴“精气神”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我们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文明新风,繁荣发展乡村文化,让乡村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一)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留住乡村“记忆”

传统文化是乡村的根和魂,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重要标志。我们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乡村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一是开展传统文化普查。组织力量对我镇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建立传统文化名录和数据库,摸清传统文化家底。二是加强文物保护。对我镇的古建筑、古遗址、古树名木等文物进行保护和修缮,落实保护责任,制定保护措施,确保文物安全。三是传承传统技艺。对我镇的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等进行挖掘和整理,建立传承基地,培养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让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

(二)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丰富乡村“生活”

文化阵地是开展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我们将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为农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一是建设基层文化设施。加大对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广场、戏台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完善设施设备,提高使用效率。二是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组织开展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图书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举办农民文化节、广场舞比赛、书法绘画展览等文化活动,激发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三是发展农村网络文化。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网上文化活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理念。建设农村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为农民群众提供便捷的文化服务。

(三)培育文明乡风民风,树立乡村“新风”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我们将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培育良好的家风、民风、村风。一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增强农民群众的国家意识、集体意识、社会意识。二是推进移风易俗。开展封建迷信、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不良风气专项整治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树立文明新风尚。建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制定村规民约,引导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三是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乡村“实力”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是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我们将依托我镇的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一是培育文化产业主体。鼓励和支持农民群众、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培育一批文化企业、文化专业合作社、文化个体户等文化产业主体。二是开发文化产品。挖掘我镇的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如手工艺品、民俗文化产品、旅游纪念品等。加强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和品牌建设,提高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三是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和景点,如传统文化体验游、民俗文化旅游等。加强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提高我镇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改善生态环境,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农民群众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我们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一)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美丽“家园”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我们将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一是加强垃圾治理。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提高垃圾处理效率和无害化处理水平。开展农村垃圾专项整治行动,清理农村积存垃圾、卫生死角,保持农村环境整洁。二是加强污水治理。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农村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加强对农村污水排放的监管,禁止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推进厕所革命,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改善农村卫生条件。三是提升村容村貌。加强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开展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种植花草树木,整治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打造整洁美观、生态宜居的村庄环境。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守护绿色“家底”

生态环境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和保护。我们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一是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严格落实森林资源保护责任制,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禁止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推进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二是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对河流、湖泊、水库等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严格控制污水排放,加强水源地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三是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加强对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等土壤污染源的监管,防止土壤污染。

(三)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绿色生态是我镇的一大优势,我们将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一是发展绿色农业。推广绿色种植、养殖技术,发展有机农业、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发展生态旅游。依托我镇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康养旅游等产业,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加强旅游景区和景点的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三是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技术,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培育生态文化理念,增强环保“意识”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我们将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培育农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一是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教育。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生态环保知识和政策法规,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开展生态环保进农村、进学校、进家庭等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二是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农民群众树立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的理念,推广使用节能、节水、环保的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鼓励农民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三是建立生态环保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规章制度,加强对生态环保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确保生态环保工作落到实处。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