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51
发布时间:2025-10-04
同志们: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召开全区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建设专题培训会议。这次会议,既是一场例行的工作部署会,更是一场在新时代教育发展背景下,我们叩问教育初心、整肃行装再出发的动员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完成这一根本任务的前提和关键,在于我们必须拥有一支师德高尚、师风严谨的教师队伍。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师德是教师之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精神风貌、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直接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
当前,我们区的教育事业正处在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的关键时期,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对好老师的期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热切。所谓“上好学”,核心就是遇到好老师。好老师首先必须是“人师”,而后才是“经师”。他们的学问见识,固然能为学生开启一扇求知的窗户;但他们的道德情操、仁爱之心,才能真正塑造学生的灵魂,为其打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总体来看,我们区的教师队伍是好的,是值得信赖的,广大教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全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此,区委、区政府是充分肯定的,人民群众是基本满意的。
然而,“肯定”不意味着忽视问题,“基本满意”更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考验。极少数教师中存在的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薄、学风浮躁、言行失范、甚至触碰红线底线的现象,虽然只是个别情况,但其负面影响极大,严重损害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污染了教育这片净土。有的教师仅仅将教书视为一份谋生的职业,缺乏事业的热忱与追求,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健康漠不关心;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上敷衍塞责,热衷于校外兼职、有偿补课,本末倒置;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耐心,言语刻薄,方法简单粗暴;更有甚者,个别教师法治观念淡薄,出现了不当师生关系、学术不端等严重失德行为。这些问题,犹如白袍上的墨点,格外刺眼,我们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直面问题,敢于亮剑,坚决予以纠治。
为什么我们要年复一年、毫不松懈地强调师德师风?因为这是一项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工程,永远在路上。它不是一阵风,而是一场持久战;它不是一项可抓可不抓的“软任务”,而是一项必须抓牢抓实的“硬杠杠”。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核心要求,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内在需求,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实现自我价值、赢得社会尊重的必然追求。一个地区教育质量的高度,最终是由其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的高度来决定的。没有高尚的师德,再现代化的校舍、再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撑不起真正优质的教育。
首先,我们要筑牢理想信念的基石。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颗心,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赤诚之心,是热爱学生、奉献教育的仁爱之心。我们要坚持不懈地用科学理论武装教师头脑,引导广大教师深刻认识自己所承担的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要深入开展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成为每一位教师的人生乐事,让“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行为自觉。学校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于教师管理和职业发展的全过程,通过理论学习、榜样宣传、主题党日等多种形式,让理想信念教育入脑入心。
其次,我们要明确行为规范的边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师德师风建设既要靠内在的觉悟,也要靠外在的约束。我们要将《新时代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规章制度作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持续加强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要让每一位教师都清楚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特别是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如有偿补课、违规收受礼品礼金、欺凌伤害学生、学术不端等,要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各学校要结合实际,细化完善本校的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和处理办法,做到要求明确、警示清晰。同时,要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引导教师依法执教,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保护学生的权益,也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