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68
发布时间:2025-10-01
同志们,企业家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工贸企业安全生产警示教育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当前我县工贸行业安全生产面临的严峻形势,深刻汲取近期事故的惨痛教训,对下一阶段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再强调、再部署、再落实。刚才,大家集中观看了安全生产警示教育片,县应急管理局通报了相关情况,并对5家问题隐患整改缓慢的企业进行了现场约谈。希望通过今天的会议,能够让每一位参会的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都受到一次思想上的强烈震撼和灵魂上的深刻触动,真正把安全生产这根弦绷得紧而又紧,把安全责任这块基石筑得牢而又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严峻形势,正视突出问题,深刻反思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乡镇、各部门和广大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保持平稳。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个“稳”的基础还非常脆弱,“好”的态势还不巩固,安全生产领域的风险挑战依然严峻复杂,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逆转。从数据上看,成绩背后难掩隐忧。2025年上半年,全县工贸行业发生了2起生产安全事故,造成1人死亡、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万元。这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更是破碎的家庭和沉痛的代价!在各级各类安全检查中,我们累计排查出各类隐患850余项,虽然绝大多数得到了整改,但仍有近40项隐患未能按期销号,整改率停留在96%,其中部分还是反复出现的“老问题”。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安全管理网络还存在漏洞,我们的责任链条还存在断点。从教训上看,事故的警钟必须长鸣。今年2月,我县*商贸有限公司发生的那起高处坠落事故,至今仍然令人痛心疾首。一名刚刚走出校门的实习员工,为了捡拾一个被风吹走的包装袋,在没有任何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贸然踏上非承重的屋顶采光板,不幸坠落,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事故调查报告分析得非常清楚,原因直指三个方面:一是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对现场风险视而不见;二是外包的*科技检测有限公司安全培训严重缺失,对实习员工只使用、不教育;三是业主单位*商贸有限公司主体责任悬空,对外来作业队伍管理混乱,没有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没有落实任何现场安全防护措施。这起事故,是典型的“三违”行为导致的责任事故,它用血的代价警示我们,安全生产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和侥幸。
透过现象看本质,当前我县工贸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依然存在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一是“红线”意识树得不牢,思想麻痹问题依然突出。一些企业负责人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理解不深、践行不够,口头上喊得响,行动上轻飘飘。总认为安全生产是“软指标”,经济效益是“硬任务”,在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时,往往把安全放在次要位置。有的企业“好了伤疤忘了疼”,事故过后紧张一阵子,风头一过就故态复萌。还有的抱着侥幸心理,觉得事故是小概率事件,离自己很远,对反复强调的安全要求听而不闻,对显而易见的风险隐患视而不见。这种思想上的“缺钙”,是导致安全行为“失范”的总根源。二是“主体”责任落得不实,压力传导层层递减。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喊了很多年,但“上热中温下冷”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这个“关键少数”,没有真正把自己当作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安全生产工作习惯于当“甩手掌柜”,满足于开个会、签个字,对本单位的安全风险在哪里、薄弱环节是什么,心中无数、脚下无印。安全生产责任制虽然挂在了墙上,但并未真正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一线岗位,导致责任悬空、制度空转,安全管理的“最后一公里”迟迟打不通。三是“隐患”排查治得不力,屡查屡犯问题相当顽固。隐患排查治理是防范事故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但有的企业排查不深入、不细致,满足于“走过场”,对深层次、系统性的风险发现不了。有的企业对排查出的隐患,特别是重大隐患,能拖则拖、能省则省,整改投入不足,整改措施“打折扣”,导致隐患长期存在,“小病”拖成“大病”。更有甚者,对于监管部门指出的问题,“虚心接受、坚决不改”,检查组一走,一切照旧,形成了“屡查屡犯、屡改屡犯”的恶性循环。今天约谈的5家企业,就集中体现了这个问题。四是“基础”工作抓得不牢,培训教育流于形式。安全生产,人是决定性因素。但部分企业在员工安全培训上投入严重不足。新员工、转岗员工、劳务派遣工和外包单位作业人员,往往成为安全管理的“法外之地”和“薄弱地带”。岗前培训讲不到位,操作规程学不到位,应急处置练不到位,“三级安全教育”往往简化为一级甚至没有。员工不清楚岗位有什么危险、不明白如何正确操作、不了解出现意外如何自救互救。前面提到的那起坠亡事故中的实习生,就是最惨痛的例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种状况不改变,安全生产水平就无从谈起。
二、深化治本攻坚,聚焦关键环节,全力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我们工作的导向。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安全形势,我们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刮骨疗毒的勇气,全面深化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2025年是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关键之年,必须啃下“硬骨头”,取得决定性成效。各企业要紧紧围绕“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这个核心目标,聚焦以下三个关键环节,下真功夫、实功夫、苦功夫。
第一,必须在“责任落实”上实现闭环,真正解决“谁来抓、谁来管”的问题。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是所有工作的“牛鼻子”。一要抓住“一把手”这个核心。企业主要负责人必须亲自挂帅、靠前指挥。我要求,从今天起,每一位企业主要负责人都要做到“四个亲自”:亲自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每月至少主持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专题会议;亲自组织分析重大安全风险,定期带队开展隐患排查;亲自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对安全投入、隐患整改资金要“开绿灯”;亲自督促重大隐患整改,确保按期销号。要把安全生产的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绝不能当“挂名”的第一责任人。二要织密“全员化”这张网络。要建立健全从主要负责人到一线从业人员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责任分解到每个层级、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员工,并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下来,做到“一岗一责、人人有责”。要让扫地的保洁员都清楚自己的安全责任是什么。同时,要建立与之配套的考核奖惩机制,将考核结果与员工的薪酬、晋升、评优等直接挂钩,做到真考真核、真奖真罚,形成“安全干得好有奖励、干不好受处罚”的鲜明导向,彻底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局面。三要用好“制度化”这个利器。要对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全面梳理和完善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特别是针对有限空间、动火、高处作业等高风险作业环节,必须严格执行审批制度,坚决杜绝“无票作业”。要确保各项制度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约束力,让员工在作业时“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而不是让制度仅仅“挂在墙上、说在嘴上”。
第二,必须在“隐患治理”上精准发力,真正解决“风险在哪、怎么防”的问题。事故是隐患的累积,防事故就要先除隐患。隐患治理,必须从被动整改向主动预防转变。一要构建“双重预防”的机制。各企业不能再满足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隐患排查,必须关口前移,建立并有效运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要组织专业力量,对本单位的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风险辨识,评估出“红、橙、黄、蓝”四色风险等级,并针对性地制定管控措施,从源头上把风险控制住。要把重大风险管控住,就能从根本上防范重大事故。二要实施“闭环管理”的流程。对排查出的所有隐患,无论是自查发现的还是上级检查指出的,都必须建立台账,严格实行“登记、评估、整改、督办、销号”的全过程闭环管理。要明确整改的责任人、措施、资金、时限和应急预案。对重大事故隐患,要挂牌督办,企业主要负责人要亲自盯办,确保整改到位。县应急管理部门将利用信息化系统对各企业的隐患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对整改不力、逾期未完成的,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三要瞄准“动态清零”的目标。按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的要求,到2025年底,要坚决有效遏制重大事故隐患增量。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清存量”,更要“控增量”。各企业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常态化开展隐患排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根本转变,最终形成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的常态化机制。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