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53
发布时间:2025-05-08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项目是稳投资、促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关键支撑。当前,项目落地涉及立项、规划、施工、验收等多个审批流程,“开工拉锯战”“进度断头路”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近年来,XX县主动聚焦项目建设全周期,以减材料、减流程、减距离、减疑惑为切入点,持续深化项目落地“一件事”改革,有力推动了项目快落地、快投产,成功跑出了项目建设的XX“加速度”。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精简要件减材料,做到容缺办简易办
(一)材料清单细化分类
全面梳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所涉材料,建立“核心+辅助”分类管理机制。核心要件严格执行法定审核标准,确保审批依据充分、程序合规;辅助材料通过部门内部核查、数据共享等方式获取,减轻企业申报负担。同步制定工程建设项目规划类豁免清单,明确26项规划许可、5项设计方案豁免事项,涵盖临时建筑、小型市政设施等低风险领域。今年以来,已累计为30余个项目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豁免,平均每个项目减少申报材料8份,审批时效提升40%。
(二)自主承诺容缺办理
开设优质企业和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推行“告知承诺+容缺受理”服务模式。在主要材料齐全、法定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允许企业对非关键性材料实行容缺申报,审批部门先予受理并开展审查,申请人在规定时限内补齐材料即可。该模式打破“材料不齐不受理”的传统壁垒,实现审批“接件即办”。截至目前,已为XX新能源、XX智能装备等15个重点项目提供容缺服务,平均审批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较法定时限提速75%。
(三)电子证照信息共享
依托全国一体化数字平台,打通电子营业执照系统与290余个部门、490余个政务类及商务类信息系统的数据壁垒。拓展“电子营业执照+金融”“电子营业执照+涉企许可证”等应用场景,实现企业身份信息、资质证照等数据实时获取、快速核验。建立电子证照自动抓取、同步更新机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证、施工图审查合格书等3项高频材料实现“免提交”,累计减少企业重复提交材料2000余份,节省办事成本超30万元。
二、整合环节减流程,做到集成办联合办
(一)整合投资审批,实行项目投资一件事
深度整合项目立项、招标核准、节能审查、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等6个事项,构建“一张表单、一套材料、一次申报、一回办结”的集成审批模式。依据项目类型和行业特点,设计“核准+选址+节能”“核准+选址+节能+水保”等多样化应用场景,企业可按需选择适配套餐。通过流程再造,办理时限由原来的最多26个工作日压缩为11个工作日,压减幅度达57.7%,XX食品产业园等20个项目通过该模式实现快速立项。
(二)整合施工审批,实行项目开工一件事
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工程质量监督等11个事项集成打造为“建设项目开工一件事”,项目单位填写“一张表单”即可完成多事项“一表申请”。建立“联合踏勘”机制,组织资规、执法、住建等部门集中开展现场踏勘,一次性出具审查意见,避免企业多次迎检。截至目前,项目施工阶段共计精简共性和重复申报材料11份,压减率达29%,XX科技孵化器项目从申报到取得施工许可仅用8个工作日,较以往提速60%。
(三)整合验收审批,实行项目竣工一件事
创新“提前介入+联合验收”机制,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即组织行业监管部门联合参与评审,提前对设备布局、工艺流程等提出专业性意见,避免后期整改返工。竣工验收阶段,由工程监管部门与行业监管部门联合开展工程质量验收和行业许可验收,同步完成消防、环保等专项验收,推动项目“建成即投产”。XX智能制造基地项目通过该模式,验收时间缩短至15个工作日,较传统流程减少20个工作日,实现当年竣工、当年投产。
三、优化服务减距离,做到上门办身边办
(一)组建流动队伍上门服务
打破审批地域限制,推出“企业服务直通车”,配备移动电脑终端、扫描仪、高拍仪等设备,提供企业开办、立项、纳税、注销等全流程上门服务。建立“1+N”项目服务机制,为重点项目配备专属“项目管家”,26名项目专员常态化深入企业,上门讲解惠企政策、指导技术报告编制。今年以来,“直通车”已服务企业50余次,解决用地审批、能耗评审等问题80余个,实现审批服务“从坐等上门到主动上门”的转变。
(二)联合银行网点身边服务
县行政审批局与工行、农行等8家商业银行建立合作机制,将金融服务嵌入项目建设全流程。银行网点设立项目服务专窗,为施工方、供应商提供开户、融资、结算等一站式支持,形成“网点支撑前端、服务直通现场”的服务模式。通过“政银合作”,XX物流园项目获得专项贷款5000万元,解决了资金周转难题;XX新材料项目实现“开户即开工”,审批服务半径缩短至企业周边3公里范围内。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