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58
发布时间:2025-10-21
同志们:
今天,我们组织召开这次大型资产租赁合同管理座谈会,主题鲜明、意义重大。刚才,相关科室的同志分析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与潜在风险,市属*集团、*公司等单位的负责同志也结合各自实践,分享了经验、剖析了挑战、提出了对策,讲得都很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
国有资产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物质基础。大型资产租赁,作为盘活存量资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重要路径,其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国有资产的权益与安全,关系到市属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力与核心竞争力,更关系到我市整体的营商环境与高质量发展的宏观大局。因此,如何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大型资产租赁合同管理,是我们当前必须深入研究和着力破解的一项关键课题。下面,我结合大家的发言和前期的调研思考,讲三点意见。
一、深化思想认识,精准把握资产租赁的战略定位
首先,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大型资产租赁管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这不仅仅是一项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更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
当前,我市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我们拥有体量庞大的国有存量资产,这是一笔沉睡的宝贵资源。根据初步统计,截至今年9月,市属企业旗下可供租赁的经营性国有资产总价值超过了3000亿元,涵盖了工业厂房、商业地产、仓储物流、办公楼宇等多种业态。这为我们“筑巢引凤”、发展实体经济提供了坚实的物理空间载体。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些资产的盘活效率和创收能力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数据显示,目前我们整体的已租赁资产比例约为65%,部分资产甚至长期闲置,距离我们为2025年度设定的40亿元租赁总收入目标尚有不小的差距。这些数据背后,反映出的是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能力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之间的差距。一些单位仍然存在“重持有、轻运营”,“重出租、轻管理”的惯性思维,对资产的战略价值挖掘不够,对租赁合同的风险把控不严,对市场的动态变化反应不敏。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会造成国有资产的“跑冒滴漏”,更会错失宝贵的市场机遇,拖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步伐。因此,各单位必须彻底摒弃“坐地收租”的陈旧观念,牢固树立“以经营的理念管资产、以市场的逻辑谋发展”的新思维,将大型资产租赁工作置于服务全市发展大局、增强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来谋划和推进。
二、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构建风险防控的坚固防线
刚才会上通报的共性问题和潜在风险点,触及了我们工作的痛点和难点,必须引起高度警觉。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国有企业行稳致远的生命线。在大型资产租赁领域,风险防控体系的建设尤为关键。结合日常监管和外部案例,当前我们面临的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合同管理的法律合规风险。一些租赁合同文本不规范、权责界定模糊,对违约责任、续租条件、资产维护、不可抗力等关键条款约定不明,为后续的履约纠纷埋下了隐患。更有甚者,存在绕过公开招租程序、违规审批、签订“阴阳合同”等现象,不仅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更触及了廉政红线,法律风险极高。第二,是承租方的信用履约风险。这是租赁业务最核心的风险之一。由于前期对承租方的资信调查不深入、不全面,对其实际经营能力和财务状况评估不足,导致在经济下行周期中,部分承租方经营困难,出现租金拖欠、中途退租甚至“跑路”的情况,给我们的资产收益和后续处置带来极大被动。特别是对于一些租赁周期长、涉及金额大的合同,承租方的信用风险一旦爆发,将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第三,是资产价值的动态波动风险。租赁标的物的价值并非一成不变。市场行情的变化、区域规划的调整、资产本身的折旧老化、维护保养的缺失等因素,都会导致资产价值的波动。第四,是运营过程的操作管理风险。这类风险体现在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例如,可行性论证流于形式,对租赁项目的市场前景、收益预期缺乏科学测算;资产台账管理混乱,底数不清、状况不明;租后监管缺失,“一租了之”,对承租方的经营活动、安全生产、环保状况等缺乏有效监督,一旦出现安全事故或环保问题,国有企业作为业主方往往需要承担连带责任。针对上述风险,必须建立一套“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处置”的全链条、闭环式风险防控体系。事前,要筑牢“防火墙”,严格执行公开招租制度,强化对承租方的尽职调查和信用评估体系建设。事中,要织密“监控网”,推行标准化合同文本,加强合同履约过程的动态跟踪和定期巡查,利用数字化手段对租金收缴、资产状态等进行实时监控。事后,要备好“工具箱”,建立租金催缴、合同违约处置、法律追索和责任追究的应急预案和工作机制,确保风险事件发生后能够快速响应、妥善处置,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三、聚焦提质增效,全面落实改革创新的关键举措
认识到位、风险认清,关键在于行动。如何破解难题、开创新局?必须牢牢抓住改革创新这个“牛鼻子”,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