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86
发布时间:2025-10-10
同志们:
今天,市委在此召开港口和临港产业发展座谈会,主要目的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交通强国、发展海洋经济的系列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及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系统性地谋划我市在“十五五”时期港口与临港产业的发展蓝图,为加快构建以港口引领城市发展的全新格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明确方向。
刚才,相关地区、部门和企业的负责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既总结了成绩,也分析了问题,更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听后很受启发。下面,结合大家的讨论,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挑战,在深刻把握新形势中坚定发展信心
港口是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是区域经济的血脉。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港口发展置于振兴突破的战略核心位置,将其视为发挥比较优势、塑造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一招。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各项重点难点任务得到有力推进,港口和临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从数据上看,发展态势是积极向好的。经历了2023年港口货物吞吐量3271万吨的短暂波动后,通过精准施策和市场开拓,2024年我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迅速回升至3563.5万吨,实现了9.0%的同比增长,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代表港口现代化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的集装箱业务,近年来持续保持高速增长,2023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2.5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2.0%;2024年继续攀升至24.4万标准箱,同比增长8.4%。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是港口服务能力的提升,是腹地经济活力的体现,更是全市上下勠力同心、攻坚克难的结果。然而,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标国内国际先进港口,我市港口发展的短板依然突出,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例如,港口的总体能级和辐射带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临港产业的规模和层次尚显不足,产业链条不够完善,龙头项目支撑作用不强;港产城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规划衔接、功能互补、设施共享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堵点”。当前,国家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是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同时,总书记也强调要“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将建设海洋强国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为我市做好港口这篇大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时期,是我市实现破局开路、赶超跨越的关键五年。关键的关键,在于思想的再解放、能力的再提升、作风的再转变。全市各相关地区、部门和企业,必须进一步增强时不我待的争先意识、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主动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挑起重担、当好主力。
二、系统谋划,精准发力,全面开启港口和临港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推动港口和临港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展望“十五五”,要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求突破。
第一,深化规划引领,构建港产城一体化新格局。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规划。必须跳出*看*,将我市港口的发展放在服务国家新发展格局、畅通*东部海陆大通道的全局中去思考和谋划。要以世界眼光和国际标准,加快统筹全市港口规划、产业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的修编与完善工作。规划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必须加强各类规划之间的刚性衔接,杜绝“规划打架”的现象。要明确港区、园区、城区各自的功能定位,推动空间布局的统一协调。港区要聚焦航运物流核心功能,园区要成为产业集聚的核心载体,城区则要提供高品质的综合服务和生活配套。通过科学规划,最终形成港口功能清晰、产业布局合理、城市宜居宜业,三者功能融合、空间统一、发展协调的有机整体。
第二,聚焦能级跃升,打造现代化区域交通枢纽。港口的硬实力,直接决定其在区域竞争格局中的地位。必须抢抓国家推进“两重”“两新”等重大政策机遇,加强项目的前瞻性谋划和储备。要聚焦核心能力提升,全面推进航道疏浚、深水泊位建设和锚地扩容等基础设施工程,着力提升港口的通航靠泊能力,以适应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趋势。要大力推进智慧港口建设,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港口的智慧管理和自动化作业水平,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现代化目标。此外,还要大力发展海铁联运、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体系,加速港口资源与腹地资源的整合,形成港口与工业、贸易、园区高效联动的发展格局,真正将港口打造成为立足*、辐射周边、联通全国乃至全球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
第三,强化项目驱动,夯实临港现代产业体系。港口是龙头,产业是支撑。没有强大的临港产业,港口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以高质量项目支撑临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增强产业承载能力,高标准推进临港产业板块“七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优质项目落地提供“拎包入住”式的服务。其次要创新招商引资模式,摒弃“捡到篮里都是菜”的粗放模式,大力推行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围绕船舶重工、现代农业、石化、装备制造、港口物流、粮食加工等优势领域瞄准头部企业和关键环节,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旗舰型项目。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大项目的落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集群的兴起。要积极融入腹地区域发展战略,有序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强化与腹地城市的产业协作和市场互动。通过强化高水平对外开放,吸引更多全球要素资源在此集聚,构建起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坚实产业基础。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