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2025年全镇林下经济暨中药材产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浏览量:87

发布时间:2025-10-08

同志们,各位专家,企业家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怀着对未来发展的共同期盼,齐聚一堂,召开这次*镇林下经济暨中药材产业发展座谈会。首先,我代表镇党委、镇政府,向远道而来为我们传经送宝的*县农业农村局王主任、*县中药材种植协会周会长、赵副会长,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感谢!同时,也向长期以来辛勤耕耘在我镇中药材产业一线的各位种植大户、企业家和父老乡亲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昨天和今天上午,我们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交流。大家围绕市场前景、技术瓶颈、发展模式等问题畅所欲言,专家们也针对我们提出的关于*、*等品种的种植难题,给予了精准的指导。整个会场气氛热烈、思想碰撞、成果丰硕,这既是一次问计于民、问需于农的座谈会,更是一次凝聚共识、共谋发展的动员会。借此机会,我将结合大家的发言和我们的思考,讲几点意见,与同志们共勉。

一、肯定成绩,认清形势,切实增强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发展林下经济,壮大中药材产业,是我们*镇立足资源禀赋、推动绿色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在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林下中药材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可喜的初步成效。目前,我镇拥有林地总面积超过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8%,其中可用于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约15万亩。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等道地药材为主的种植格局,发展林下种植面积近8000亩,年产值初步突破3000万元,带动了超过500户农户实现增收。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在座各位的心血和汗水,为我们下一步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第一,这是“天时”所予的政策机遇。从国家层面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并将中医药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中央财政持续加大对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也纷纷出台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这为我们争取项目、获得资金、优化环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红利。我们必须乘势而上,将这些宏观政策转化为推动我镇产业发展的具体行动和实际成效。第二,这是“地利”所赋的资源机遇。我们*镇地处*腹地,气候温润,雨量充沛,生态环境优越,林下资源丰富,是多种优质中药材的适生区。我们的绿水青山,就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和最硬的底气。一些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年综合产值可达百亿级别,利用林地面积可达数百万亩。这充分说明,只要我们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完全有潜力成为支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金山银山”。第三,这是“人和”所向的市场机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大健康”理念的深入人心,社会对高质量、原生态、可追溯的中药材和健康产品的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特别是近年来,中医药在疫病防治和康养保健中的独特作用得到广泛认可,市场空间巨大。我们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和市场需求。只要我们能产出优质的产品,就一定不愁销路、不愁效益。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发展林下经济和中药材产业,正当其时、前景广阔。全镇上下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把这项“绿色产业、富民产业、朝阳产业”牢牢抓在手上,以更大的决心和气力,推动其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正视差距,直面挑战,精准把握产业发展的短板和弱项

在充满信心的同时,我们也必须保持一份冷静和清醒,敢于正视我们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和问题。刚才大家的发言,也点到了不少痛点和难点。我认为,当前我镇中药材产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散”的问题依然突出,规模化程度不高。目前,我镇的中药材种植仍以农户自发、零星分散的模式为主,缺乏统一规划和连片开发。虽然我们总面积不算小,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优势。我们缺少像一些先进地区那样,动辄数百亩、上千亩的连片示范基地,这直接制约了我们的生产效率、市场议价能力和品牌影响力。

二是“乱”的现象仍然存在,标准化水平偏低。部分种植户在选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主要依靠传统经验,缺乏科学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正如会上讨论的,土壤改良、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应用不够普及,导致药材的品质参差不齐,有效成分含量不稳定,难以满足高端市场和制药企业对原料标准化的严格要求。这种状况,长远来看会严重损害我们产业的整体声誉。

三是“短”的链条亟待延伸,产业化能力不强。我们的产业目前绝大部分还停留在“卖原料”的初级阶段,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我们缺少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在药材的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品牌营销等方面几乎是空白。农民辛苦种出来的药材,大部分利润被中间商和加工企业赚走,我们自己“守着金饭碗,却没挣到金元宝”。

四是“弱”的支撑亟须加强,要素保障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技术支撑弱,我们虽然今天请来了专家,但常态化的技术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农民遇到技术难题往往求助无门;资金支撑弱,中药材产业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农户和合作社普遍面临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仅靠自有资金难以扩大再生产;人才支撑弱,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本土人才匮乏,也难以吸引和留住外来人才,产业发展后继乏力。

这些问题,是制约我们产业发展的“拦路虎”和“绊脚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精准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明确路径,聚焦重点,全力推动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思路决定出路,布局决定格局。下一步,我们要紧紧围绕“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这三大核心,集中力量,精准发力,推动我镇林下经济和中药材产业实现质的飞跃。

第一,聚焦“规模化”求突破,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一要优化空间布局。镇政府将牵头,联合县农业农村、林业等部门及各位专家,尽快完成对我镇林地资源和土壤条件的全面普查。在此基础上,科学编制《*镇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我们要明确不同区域的重点发展品种,形成“一村一品、一域一特”的特色产业布局,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产区集中,避免同质化竞争和盲目发展。二要培育经营主体。我们要大力鼓励和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支持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通过租赁、入股等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我们的目标是,在未来三年内,重点打造3~5个面积在500亩以上的集中连片核心示范基地。同时,我们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1-2家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落地我镇,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将分散的农户有效组织起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联合体。三要拓展产业门类。在做优做强林下中药材种植的同时,我们要积极探索“林药+”的多元发展模式。鼓励发展林下菌菇、林下养禽、林下生态旅游和康养等新业态,实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提高林地综合利用效益,将生态优势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经济优势。

第二,聚焦“标准化”做文章,筑牢产业发展硬支撑。一要建立技术标准体系。我们将依托王主任、周会长等专家的智力支持,成立*镇中药材产业发展专家技术指导组。针对我镇主栽的*、*等品种,以及计划引进的牛大力、黄精等市场前景好的品种;尽快研究制定一套涵盖种苗繁育、林下抚育、田间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采收加工等全过程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并印发给每一位种植户。二要建设示范推广样板。我们将高标准建设一个镇级林下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园。这个示范园不仅要成为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田和展示窗口,更要成为全镇种植户的培训基地。我们要定期组织现场观摩和技术培训,手把手地教,面对面地讲,让标准化的理念和技术真正深入人心,落实到田间地头。三要构建质量追溯体系。质量是产业的生命线。我们将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率先在核心示范基地建立中药材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通过给产品赋予唯一的“身份证”二维码,实现从林地到市场全程可追溯。这既是对消费者负责,更是提升我们产品价值、打造我们产品信誉的坚实一步。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