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2025年县委社会工作部公文抄袭问题专题研讨会上的总结讲话

浏览量:45

发布时间:2025-10-22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公文抄袭问题专题研讨会,主题鲜明、意义深刻。刚才,几位同志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围绕公文写作、审核、流转等环节,深入查摆了风险、剖析了根源,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大家的发言准备充分、思考深入,体现了直面问题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自觉。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下面,我结合同志们的发言和个人思考,讲几点总结意见。

一、正视问题,深刻认识公文抄袭的现实危害

文风是党风的直接体现,公文质量是机关工作效能的重要标尺。公文抄袭看似小节,实则关乎作风、影响大局,其危害不容小觑。一段时期以来,“文抄公”现象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屡禁不绝,甚至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成为一种亟待整治的作风顽疾。

首先,公文抄袭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文件是上传下达、指导工作的重要载体。照搬照抄、改头换面,满足于“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本质上是思想懒惰、责任悬空的懒政怠政行为。这种“照葫芦画瓢”式的撰写方式,使得公文脱离了本地、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最终导致政策悬空、工作落空。就在今年,*省*县、*省*县等地相继曝出公文抄袭事件,有的甚至原文照搬其他地区数年前的文件,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这些案例警示我们,公文抄袭绝非无伤大雅的“笔墨游戏”,而是侵蚀工作肌体的“作风病毒”。

其次,公文抄袭反映出能力不足、本领恐慌的深层问题。一些干部面对繁重的文字任务,不是沉下心去学习研究、深入思考,而是习惯于当“二传手”和“搬运工”,在网上东拼西凑,甚至借助人工智能工具生成初稿。这背后折射出的是调查研究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文字综合能力的欠缺。长此以往,不仅干部自身得不到锻炼和提高,还会形成思维僵化、不求甚解的路径依赖,难以适应新时代对干部能力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

再者,公文抄袭败坏学风文风、污染政治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大力弘扬“短、实、新”的优良文风,坚决反对“长、空、假”的不良文风。抄袭来的公文,往往充斥着套话、空话、假话,言之无物、毫无新意,与中央倡导的优良文风背道而驰。这种不良风气一旦蔓延,就会导致机关内部形成浮躁、敷衍的氛围,严重影响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破坏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作为新组建的县委社会工作部,我们的每一份文件都代表着部门的形象和工作的开端,更要从一开始就树立严谨、务实、创新的作风,决不能让抄袭问题玷污我们的“第一印象”。

二、追根溯源,精准剖析公文抄袭的成因症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公文抄袭现象之所以成为顽疾,其背后有着复杂深刻的原因。在刚才的研讨中,大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查摆。综合来看,主要症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文山会海”带来的客观压力。当前,基层工作任务重、头绪多,一些上级部门在部署工作时仍习惯于下文件、要材料,导致基层干部疲于应付,陷入“材料围城”。时间紧、任务急、要求高,部分干部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产生了投机取巧、蒙混过关的念头,认为抄袭是最省时省力、最不容易出错的“捷径”。这种为减压而抄袭的现象,虽有客观因素,但根子还是在于主观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二是政绩观错位导致的主观偏差。有的干部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撰写材料仅仅看作是向上级交差的“规定动作”,而不是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他们关心的是材料是否按时上报、格式是否规范,而不关心内容是否真实、措施是否管用。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支配下,公文写作便失去了灵魂,沦为没有思想的文字堆砌。更有甚者,认为抄袭上级文件或先进地区经验是“最安全”的做法,可以避免“创新”带来的风险,这种求稳怕错的心态,是担当精神缺失的直接体现。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