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57
发布时间:2025-09-25
同志们:
大家好。昨天,院里组织召开了第四批“组团式”帮扶业务工作推进会,各位帮扶专家、受援科室的同志们齐聚一堂,谈计划、提问题、谋发展,会议开得非常及时、非常成功,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今天召集大家,就是要在此基础上,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
“组团式”帮扶工作,是我院深化医改、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级、破解发展瓶颈的关键一招。自这项工作开展以来,尤其是在历批次专家的倾力支持下,我院的医疗服务质量、技术水平和人才队伍建设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历史数据显示,早在2023年,在帮扶工作的推动下,院内医疗服务质量就已得到显著提升,出院人次和三级手术占比均实现了有目共睹的增长。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离不开一代代帮扶专家的无私奉献,也离不开全院干部职工的辛勤付出。在此,我代表院领导班子,向远道而来、辛勤工作的第四批帮扶专家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向所有为医院发展贡献力量的同志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当前,新一批为期一年的驻点帮扶工作已全面展开,这既是机遇,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昨天的会议上,专家们提出了聚焦微创手术、危重症救治、规范流程、强化带教等一系列富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工作计划。同时,受援科室也反映了设备配置不足、人员储备薄弱、院感质控待加强等现实挑战。这些都是必须正视并着力解决的问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院上下必须凝聚共识,将“组团式”帮扶从简单的“输血”模式,坚定不移地转向可持续的“造血”模式,真正把外部助力内化为医院自身发展的强大动能。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锚定战略目标,深刻把握“组团式”帮扶的核心要义
“组团式”帮扶绝非权宜之计,而是推动医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长远战略。其核心要义,在于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系统性地提升医院的内涵实力,最终实现“大病不出县”的战略目标,为建设“健康*”贡献核心力量。
首先,要深刻理解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过去的帮扶,可能更多体现在“送技术、送专家”上,这种模式在短期内效果明显,但难以形成长效机制。新时期的帮扶工作,必须将重心放在“造”字上。所谓‘造’,就是要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营造一个持续创新的学科生态,锻造一套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专家们带来的不仅是高超的技术,更是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作风。各科室要主动对接,不仅要学技术,更要学思维、学管理、学文化,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脱胎换骨。
其次,要精准定位帮扶工作的战略支点。这个支点,就是学科建设。一个医院的强大,根本在于学科的强大。本次帮扶计划中,专家们重点提及的微创手术、危重症救治等领域,正是我院发展的短板,也是区域内群众最迫切的医疗需求。必须将这些领域作为主攻方向,集中优势资源,力求在关键技术上实现重点突破。每一个受援科室都要有清晰的学科发展规划,明确未来一到三年内要达到什么水平、填补哪些技术空白、形成哪些特色优势。要通过帮扶,培育出一批在区域内叫得响、立得住的重点专科,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医院整体服务能力的跃升。
再者,要充分认识到人才是帮扶工作的核心驱动力。“组团式”帮扶,关键在于“组团”,即集合多领域、多层次的优秀人才形成合力。参与帮扶的专家来自不同专业背景,他们不仅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更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思维。受援医院应抓住这一难得机遇,搭建人才交流与培养的平台,通过师徒结对、联合科研、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促进人才间的互动与成长。同时,要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让本土人才在帮扶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形成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才能确保帮扶成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二、聚焦关键环节,以标准化建设驱动帮扶工作提质增效
目标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昨天的会议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工作要求,这四个方面互为支撑、缺一不可,必须以系统思维和标准化方法论一体推进,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第一,以技术标准化为引领,构筑学科发展新高地。专家们提出要开展微创手术等新技术,这非常好。但新技术的引进,绝不能停留在“一人会、众人看”的层面,必须同步建立起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医疗领域的SOP对于确保患者护理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有助于减少医疗实践的变异性,提高效率和改善患者治疗效果。医务科、质控科要牵头,在帮扶专家的指导下,针对每一项重点引进的新技术,特别是像腹腔镜、介入等微创技术,制定详细、规范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从术前评估、术中配合、术后管理,到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明确的标准。这不仅是保障医疗安全的生命线,更是技术得以复制、传承和推广的基础。同时,宣传科要加大对新技术新项目的宣传力度,通过院内公告、微信公众号、地方媒体等多渠道,向社会和群众普及相关知识,提升知晓率,让先进的医疗技术真正惠及于民。
第二,以设备配置标准化为支撑,夯实精准诊疗基础。受援科室反映的设备配置不足问题,是制约新技术开展的“硬件”瓶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先进的设备,再好的技术也难以施展。必须正视这一问题,并依据国家标准科学规划。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县级综合医院设备配置标准》已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为我院的设备升级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依据。设备科和相关临床科室要对照此标准,结合我院实际床位规模和发展规划,全面梳理现有设备缺口,形成科学、合理的设备采购与升级清单。要积极向上级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用好用足中央财政支持县级医院提标扩能的补助资金以及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的专项补助资金,加快CT、MRI、DSA等大型诊疗设备的更新换代,为开展精准医疗、微创医疗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信息化建设也要同步跟上,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远程会诊等系统建设,提升诊疗服务效率。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