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坚定有序推进转型发展”研讨发言

浏览量:75

发布时间:2025-09-25

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围绕“坚定有序推进转型发展”这一核心指示要求,结合个人近期的学习思考和工作感悟,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深刻领会“为什么转”的时代必然,在思想破冰中坚定转型自觉

“坚定有序推进转型发展”,这八个字言简意赅,却重逾千钧。它不仅是县委全会部署的中心任务,更是上级党委、市委反复强调的战略方向。转型发展对资源型地区而言,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绕不开、躲不过的“必答题”;不是一时之需的权宜之计,而是关乎长远发展的根本之策。作为一家以煤炭为根基、因煤炭而兴盛的企业,我们对这一点感受尤为深刻。

回望过去,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始终与煤炭市场的“晴雨表”紧密相连。市场好的时候,一吨煤利润可观,大家埋头保供增产,转型的声音虽有,但动力不足,容易陷入“煤炭好时不愿转”的舒适区;市场下行时,经营压力陡增,资金链紧张,又会陷入“煤炭差时转不动”的现实困境。这种周期性的“怪圈”,不仅消耗着企业的发展动能,更禁锢着干部职工的思想。从我个人的感受来说,这种“转型焦虑”其实一直存在。一方面,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倒逼。国家“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环保政策的日益趋严、新能源技术的加速迭代,都在不断压缩传统煤炭产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是源于企业内生的隐忧。我们脚下的煤炭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过度依赖单一产业的风险不言而喻。更具体地说,多年前我们下属的*煤业就曾因为采煤导致土地塌陷,出于企业责任和生态修复的考量,我们投资建设了*生态园,这既是被动的生态补偿,也是一次主动的转型探索。这个项目虽然后来还被列入了省级转型综改的重大项目序列,但其过程的艰辛,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转型之路绝非坦途。因此,今天我们再次探讨“坚定有序推进转型发展”,我认为首要解决的,是思想深处的“总开关”问题。必须彻底破除“资源依赖”的路径惯性,不能再有“等一等、看一看”的观望心态,更不能抱有“市场回暖就能一劳永逸”的幻想。要真正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转型是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是决定我们未来能否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一招”。只有思想上率先“破冰”,行动上才能真正“突围”。这种坚定,不是口号上的,而是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一种战略决心和行动自觉。

二、准确把握“转向哪里”的实践路径,在靶向施策中明确转型方位

想清楚了“为什么转”,接下来的关键就是“转向哪里”。县委全会提出的“有序”二字,我认为核心要义在于尊重规律、讲求科学、稳扎稳打,不能脱离实际、盲目冒进。对于我们这样一家传统的能源企业,转型发展绝不意味着要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要在巩固根基的前提下,进行优势的再造和动能的转换。结合企业实际,我思考有三个主要方向。

第一,立足主业,向“精”向“绿”延伸。煤炭是我们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任何时候都不能轻易动摇。在当前乃至未来一个时期,扛牢能源保供的政治责任依然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但“保供”不等于“傻大黑粗”地挖煤卖煤。转型,首先要从煤炭自身的革命开始。这要求我们必须在存量上做文章,推动产业“升链”。一方面是智能化改造。要持续加大投入,推进工作面无人化、系统智能化,在减人提效、保障安全的同时,实现资源开采效率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是绿色化开采。大力推广应用保水开采、充填开采等绿色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扰动,改变过去“黑色GDP”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要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和“材料”转变。我们过去也曾尝试过构建“采煤—洗煤—炼焦—炼镁”的循环链条,但因种种原因中断。历史的教训值得反思。今天,在新技术、新工艺的支持下,我们是否可以重新审视煤化工、煤基新材料等领域的发展潜力,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优势。

第二,适度多元,向“新”向“融”拓展。转型要“有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先立后破”。在传统主业提供稳定现金流的同时,必须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构建多元支撑的产业格局。回顾我们建设*生态园的历程,虽然面临资金、管理、市场等多重挑战,但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现代农业、生态旅游领域的窗户。这是一个宝贵的尝试,积累了经验,也锻炼了队伍。以此为基础,我们应当更加积极地挖掘和发挥企业的非煤资源优势。例如,利用我们闲置的土地、厂房等存量资产,能否嫁接高端装备制造、仓储物流等新兴产业?利用我们沉陷区治理形成的生态景观,能否与县里的文旅康养产业规划深度融合,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这些都需要我们以更开放的视野去谋划。同时,要前瞻布局。对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即便我们暂时不具备独立发展的能力,也要保持高度关注,积极寻求与头部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机会,争取在未来的产业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