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75
发布时间:2025-08-21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有这次宝贵的机会,和大家一同交流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的心得体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通过近期的学习,结合我作为一名致公党员的身份和职责,有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和感悟,想在这里向各位领导和同仁作个汇报,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深化思想认识,在“两个结合”中筑牢信仰之基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以“两个结合”为根本遵循,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最坚实的理论根基和最强大的精神力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不仅是理论上的巨大突破,更是我们实践工作的力量源泉。这让我不禁回想起我们致公党的百年历史与“致公精神”。先辈们“致力为公,侨海报国”,其核心就是对公平正义、公道正派的价值追求。这种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是深度契合、一脉相承的。它要求我们不仅要在理念上认同,更要在实践中去捍卫和实现。在当前社会治理的实践中,尤其是在基层社区治理中,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将这种对“公正”的追求落到实处,是我们参政议政需要持续关注的课题。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关键在于制度保障。我们需要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法律和制度体系,确保从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到规则公平,最终促进结果的相对公平,让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正义。这正是“致公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也是我们作为致公党员履行职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立足“侨”“海”特色,在应对挑战中巩固文化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而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就是文化主体性。在基层实践中,巩固文化主体性并非一帆风顺。当前,一些社会思潮仍在冲击着我们的文化认同,比如通过“矮化”“西化”的叙事来消解我们文化根基的文化虚无主义,以及一些外部势力抱持的文化霸权心态,都对我们的文化建设构成了挑战。作为具有“侨”“海”特色的参政党,我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文化阵地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我们的职责,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交流,更是要在深刻理解中外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搭建起一座真正能够促进心灵沟通的桥梁。我们要用海外侨胞听得懂、能共鸣的方式,讲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要求我们必须守正创新,一方面要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则要积极创新话语体系和传播形式,用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表达,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人才荟萃的优势,组织专家学者、文化界人士,围绕如何有效应对外部文化挑战、如何在国际传播中提升话语权等课题,开展深入研究,形成高质量的建言成果,为国家文化安全和文化发展贡献智慧。
三、拥抱时代变革,在守正创新中探索文化传播新路径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浪潮席卷全球,深刻改变了文化的生成和传播方式。我们不能再用过去的“老办法”来应对今天的“新课题”。学习中我特别关注到,近年来民主党派在推动文化传播中,已经开始积极拥抱各种创新技术手段。民盟中央曾建议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这给了我很大启发。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思路,推动将科技力量与我们的“侨”“海”优势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方面,数字技术大有可为。我看到一些前沿的探索,比如有团队利用VR技术和电商平台,打造沉浸式的非遗文化体验空间,不仅让古老技艺“活”了起来,还切实帮助非遗传承人增加了收入,预计未来3年能带动上百位传承人就业增收,人均年增收可达8000至15000元。这充分说明,科技赋能不仅能提升文化传播的效能,还能创造实实在在的社会经济价值。作为致公党员,我们可以积极牵线搭桥,推动科技企业、高校研究团队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利用人工智能分析非遗数据、借助区块链技术为非遗作品确权溯源、运用VR/AR技术再现非遗场景。我们可以鼓励和支持党内有专长的成员,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更多像《博物馆演唱会》那样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新媒体产品,让中华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四、坚持人民中心,在履职尽责中破解基层文化发展难题
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贯穿着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红线。文化建设的成果,最终要由人民共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目光投向基层,关注那些最需要文化滋养的角落。然而,当前基层文化建设,特别是部分地区的文化发展,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查阅了一些数据,感到心情十分沉重。数据显示,我国公共文化资源的配置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存在明显不均衡。早在几年前,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均文化事业费就超过了120元,而部分内陆人口大省尚不足20元,差距触目惊心。在乡镇文化站的经费投入上,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投入是某些中部地区的数十倍乃至上百倍。这种巨大的鸿沟,直接导致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总量不足、服务效能不高,农村地区的文化生活相对单调,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不强。这些问题的根源,既有历史形成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有当前工作中存在的责任主体不够明确、条块分割、资源整合不力等体制机制障碍。面对这些“硬骨头”,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扼腕叹息。作为参政党,我们的价值恰恰体现在能够深入一线,发现真问题,提出好建议。我们要把调查研究作为看家本领,深入到那些文化资源匮乏的乡村、社区,去倾听群众最真实的声音和最迫切的需求。我们可以围绕“如何建立和完善基层文化建设的稳定投入保障机制”“如何盘活现有文化资源,打破部门壁垒,提升综合效益”“如何赋权赋能,激发农民群众自身的文化创造活力”等具体问题,形成有数据、有分析、有对策的高质量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推动相关政策的完善和落实。这既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际行动。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新时代的画卷已经铺开,时代的考题已经给出。作为一名身在*省的致公党员,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将以这次学习为新的起点,继续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立足本职岗位,积极履职尽责,努力将学习的成果转化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具体行动,为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全部的光和热。
我的发言完了,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