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2025年中心医院医疗质量安全与医务人员道德准则培训暨医德医风整治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浏览量:56

发布时间:2025-08-28

同志们:

医疗质量与安全,是医院生存发展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益,是我们所有医疗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医德医风,则是医疗行业的灵魂,是构筑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石,更是对每一位医务工作者职业良知和人格操守的根本要求。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在这两个根本性问题上有丝毫的松懈与含糊。今天,院党委决定召开这次全院中层以上干部参加的专题会议,主题非常明确,就是聚焦医疗质量安全和医德医风建设这两大核心议题,进行一次思想上的再统一、认识上的再深化、行动上的再部署。这次会议既是一次严肃的培训会,更是一场动真碰硬的工作推进会。其目的,就是要以最坚决的态度、最务实的举措,直面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确保医院的发展始终运行在健康、安全、廉洁的正确轨道上。下面,结合本次会议的主题和医院的实际情况,我讲四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深刻把握医疗质量与医德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当前,我国的卫生健康事业正处在一个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水平的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对就医的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对医疗行业的关注度、监督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任何一个微小的质量瑕疵、一次不愉快的服务体验、一例不良的医德事件,都可能通过网络被无限放大,对医院的声誉造成难以挽回的冲击。另一方面,从国家层面看,管理的标准和要求也愈发严格。今天会议上重点解读的《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就是国家主管部门释放出的一个强烈信号,表明了从严治院、从严监管的坚定决心。这项行动方案覆盖面广、标准要求高、问责力度大,绝不是一阵风、走过场,而是对全国所有医疗机构的一次全面“体检”和“大考”。同样,新近颁布的《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也对新时期医务人员的行为规范提出了更为具体、更为严格的界定,为我们的职业行为划定了清晰的红线和底线。

反观我们自身,虽然近年来医院在学科建设、技术引进、服务改善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部分患者的认可。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必须清醒地看到,对照国家的新标准、新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容忽视的短板。比如,在医疗质量安全方面,一些科室对“十八项核心制度”的执行还不够彻底,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个别医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淡薄,满足于按部就班,对潜在的医疗风险缺乏预见性和主动干预能力;病历书写不规范、关键环节核查不到位、危急值报告处理流程不畅等问题,在日常检查中仍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看似小节,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医疗安全事件。在医德医风方面,绝大多数同志能够恪守准则、廉洁行医,但不可否认,一些不良风气依然像病毒一样侵蚀着我们的肌体。少数人员服务态度生硬、缺乏耐心,与患者沟通技巧欠缺,引发了不必要的投诉和矛盾;极个别人员纪律观念淡漠,在与医药代表、设备厂商的交往中界限不清,存在着潜在的廉政风险。会上通报的卫生健康系统的一些典型违纪违法案例,就是最好的警示。那些曾经的业务骨干、优秀管理者,之所以会身陷囹圄,根本原因就是理想信念滑坡、职业道德失守、纪律防线崩溃。这些案例离我们并不遥远,每一位同志都必须引以为戒,警钟长鸣。因此,全院上下,特别是今天在座的各位科室负责人,必须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院党委的决策部署上来。要充分认识到,抓医疗质量安全,就是抓发展、保稳定;抓医德医风建设,就是抓形象、固根基。这项工作,不是可抓可不抓的“选修课”,而是必须抓好、抓实的“必修课”,是一场只能打赢、不许失败的攻坚战。

二、聚焦核心,固本强基,全面筑牢医疗质量安全生命线

医疗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关键环节,下足“绣花”功夫,用制度的刚性约束和精细化的过程管理,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一)要实现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根本转变。医疗质量管理不能再仅仅依赖于老专家的个人经验和科主任的口头要求。必须建立起一套数据驱动、标准引领、流程管控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医务科、质控科、护理部等职能部门要牵头,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覆盖诊疗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指标体系。要能够实时抓取电子病历、检查报告、医嘱执行等环节的数据,进行动态分析和预警。对于出现的异常指标,要能够第一时间追踪到科室、追踪到个人,实现精准化、靶向性的质量控制。

(二)要实现对“十八项核心制度”的刚性执行和闭环管理。核心制度是医疗安全的“防护网”,决不能成为挂在墙上、写在纸上的摆设。各临床科室主任是本科室制度执行的第一责任人。要带头组织学习,确保每一位医务人员都熟知、掌握制度内容。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常态化的督导检查,确保制度在日常工作中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比如,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是否真正做到了上下级医师的充分沟通和对诊疗方案的共同确认?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是否真正起到了集思广益、规避风险的作用?手术安全核查制度,从患者身份到手术部位,每一个环节是否都严格执行、无一疏漏?对于制度执行不到位的科室和个人,必须启动问责机制,不能“下不为例”。

(三)要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风险管控。急诊科、手术室、麻醉科、重症监护室(ICU)、新生儿科、介入中心等,是医疗安全的高风险区域,必须作为监管的重中之重。要针对这些部门的特点,制定更加细化、更具操作性的风险防范预案和应急处置流程。要定期组织全流程、全要素的应急演练,比如心搏骤停的抢救流程、大规模输血的启动流程等,通过反复演练,提升团队的应急反应速度和协同作战能力。此外,对于药品和耗材的管理、医疗设备的安全使用、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等工作,同样要常抓不懈,堵塞一切可能存在的管理漏洞。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