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2025年全市河长制林长制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浏览量:67

发布时间:2025-08-26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此召开全市河长制林长制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总结过去一个阶段的工作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挑战,对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压实。刚才,相关部门和县区作了很好的发言,既有成绩总结,也有问题剖析,更有下一步的打算,听了很受启发。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差距,清醒认识新发展阶段的使命与担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将河长制、林长制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一体推进、同向发力,取得了阶段性、全局性的显著成效。

河长制工作实现了从“有名”到“有实”的深刻转变。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河长责任体系全面建立,各级河长累计巡河超过数十万人次,一批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这在我们的母亲河——*河的治理上体现得尤为突出。通过实施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河出境断面水质已从过去的劣Ⅴ类稳定提升至地表水Ⅳ类标准,部分支流如*河、*河更被评为省级幸福河湖。治水能力显著提升,我们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全市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了19.65%,中水利用率达到44.2%,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河长”们用脚步丈量河道的辛勤付出,是全市人民共同守护一江清水的坚定决心。林长制工作推动了从“浅绿”到“深绿”的质量跃升。国土绿化迈出坚实步伐,全市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生态屏障功能日益凸显。我们不仅注重量的增加,更追求质的提升,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乔灌草结合、带网片协同,构筑起多层次、立体化的绿色生态网络。改革创新激发了内生动力,在*县等试点地区,我们率先开展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颁发林权不动产证书,有效盘活了沉睡的林业资源,让“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这不仅是林业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更是赋予广大林农实实在在的财产权益,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绿色动能。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持续拓宽,我们大力推广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新模式,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探索林业碳汇经济,努力让“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理念成为现实。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对标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要求,对标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新期盼,我们的工作仍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从河流治理来看,“顽疾”尚未根除。部分河段水污染问题依然存在,农业面源污染、城乡生活污水直排等现象未能完全杜绝,部分支流、小微水体水质仍有波动,个别断面仍处于劣Ⅴ类水质的边缘。水资源刚性约束趋紧,地下水超采问题依然严峻,水资源供需矛盾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还将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水生态系统依然脆弱,部分河道自然形态退化,生物多样性有待恢复,距离“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和”的幸福河湖目标尚有差距。从林业发展来看,“堵点”仍待疏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化仍面临一些体制机制障碍,林地规模化经营、林权流转和抵押贷款等环节还不顺畅,林农的收益预期尚未完全实现。林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活绿用绿”的文章做得还不够深、不够透,林下经济规模偏小,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森林资源保护压力巨大,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依法治林、科技兴林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从工作机制来看,“合力”有待加强。部分单位和干部对“两制”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存在“上热下冷”、责任逐级递减的现象。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治理机制还不够完善,在面对流域性、区域性生态问题时,信息共享、联合执法、项目统筹的力度有待提升。社会共治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这些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切实把河长制、林长制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新成效。

二、聚焦关键,精准发力,奋力开创美丽*建设新局面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推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GE阶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河长制林长制工作从“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纵深发展。

(一)聚力“管好水”,以系统思维推动河湖治理提质增效。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必须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全面提升治水、兴水、节水能力。第一,要以最严格的制度管护水资源。持续强化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要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行动,力争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再上新台阶。要加快非常规水源利用,特别是要提高矿井水和城市再生水的利用率,力争到2025年底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0%以上,真正实现“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第二,要以最坚决的态度治理水污染。紧盯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目标不放松,对尚未稳定达标的断面,要实行“一个断面、一套方案、一名领导、一抓到底”的清单化管理。要深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全面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加快补齐城镇污水管网短板,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入河。要建立健全氨氮等关键指标的动态监测与预警机制确保水质稳定向好。第三,要以最科学的理念修复水生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进河湖生态缓冲带和绿色廊道建设,恢复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和流动性。要继续高标准推进*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将其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样板。要加强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增殖放流、栖息地营造等措施,逐步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健康与活力。第四,要以最现代的手段提升水治理的能力。加快建设“智慧河长”管理平台。要整合水文、水质、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查等多源数据,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监测网络。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河湖问题的智能识别、自动预警、精准溯源和闭环处置。通过技术赋能,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让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都有一个不知疲倦的“电子哨兵”。

(二)聚力“育好林”,以价值导向推动林业发展转型升级。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必须坚持增绿、护绿、活绿、用绿并举,让绿色成为*市高质量发展的最亮丽底色。第一,要着力在“增绿”上提升质量。国土绿化不能简单等同于植树造林,要从过去重数量、重规模,向重质量、重效益转变。要坚持科学绿化,精准提升林草植被质量,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增加乡土树种、珍贵树种和经济林果比重,切实提高造林的成活率、保存率和生态效益。第二,要着力在“护绿”上筑牢防线。依法实行最严格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要强化林地用途管制,严厉打击毁林开垦、非法占用林地等违法犯罪行为。要构建全链条的森林草原防灭火责任体系,加强监测预警、火源管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要健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除治,维护来之不易的绿化成果。第三,要着力在“活绿”上深化改革。改革是激发林业内生动力的关键一招。要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着力破解“发证之后怎么办”的问题。要积极探索林权“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引导林地向专业大户、家庭林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有序流转,发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要创新林业金融服务,推广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等产品,让林农手中的“不动产”真正变成“活资产”。有研究显示,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参与农户人均可实现数千元的增收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展现了巨大潜力。第四,要着力在“用绿”上做强产业。围绕“两山”转化,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支持发展林药、林菌、林禽、林蜂等特色种养业,打造一批“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示范基地。要深度开发森林的生态旅游、休闲康养功能,规划建设一批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森林康养基地,打造具有*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要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深入开展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径,让绿水青山持续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