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53
发布时间:2025-08-14
同志们:
今天我们专题研究部署*片区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农业发展,关系国家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战略全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当前,*片区农业产业发展既迎来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必须肩负的时代责任。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新形势新要求,找准差距短板,拿出实招硬招,全力以赴推动*片区农业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本次会议,旨在凝聚共识、明确路径、压实责任,为谱写片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奠定坚实基础。
一、筑牢底盘,稳固发展根基,构建综合保障体系
稳固根基方能行稳致远。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前提是守牢底线、夯实基础。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的指示精神。当前,稳产保供压力依然存在,耕地保护、科技支撑、经营体系等基础性工作有待加强。因此,首要任务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一)种质提优、产能筑基,优化结构稳产保供。保障基本供给是发展的基石。立足*片区资源禀赋,优化种植结构、深挖单产潜力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优化布局,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我们必须坚决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为根本底线。要推进粮食功能区精细化管理,明确主粮作物的核心保障地位,稳定种植面积。科学调整经作比例,在保障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市场需求与土壤气候实际,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特色作物。大力实施优质品种推广工程,遴选适宜片区高产、优质、多抗的新品种进行规模化示范与应用。全面推广绿色高效集成栽培技术,重点落实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作业等技术措施。强化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深入实施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稳步提升基础地力。构建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增强应对自然灾害和生物风险能力,努力实现产能稳中有增、结构更趋合理、供给更有保障的目标。
(二)基建赋能、科技驱动,增强硬核支撑能力。强基固本方能抵御风浪。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强化科技装备支撑,是提升综合生产能力的必由之路。总书记要求,“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我们必须加快构建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相匹配的物质基础与技术体系。要高标准推进农田水利建设。聚焦“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目标,集中连片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提质增效行动,完善灌排配套设施和小型水源工程建设。强化农业机械化提升工程,重点突破丘陵山地及特色作物关键环节“无机可用”“无好机用”难题,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与智能化装备。着力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片区农业技术研发推广中心和良种繁育基地,加速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智慧农业技术示范应用,探索发展物联网监测、精准灌溉、智能环控、数字农业平台等,赋能生产管理全过程,实现节本增效、增产提质。
(三)服务联动、主体培育,激发体系内生动力。健全服务体系是激发活力的关键。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难题,必须依靠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充满活力的新型经营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我们必须发挥协同效应,提升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能力。要着力构建“三位一体”社会化服务格局。以供销社为骨干力量,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力量,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力量,整合资源形成服务网络。重点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服务,提供机耕机收、统防统治、代购代储、技术咨询、品牌营销等多元化服务。大力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在注册登记、用地保障、融资信贷、人才引进、能力提升等方面给予精准支持。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规范流转行为,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推动小农户深度嵌入现代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共享发展红利。
(四)红线坚守、绿色振兴,夯实可持续发展根基。绿水青山是永续发展的本钱。必须严守耕地数量质量双红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我们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坚决遏制“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确保现有耕地数量稳定、质量不下降。强化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加大撂荒地盘活利用力度。深入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膜回收处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投入品过度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推广农牧结合、种养循环、“农业+”等模式。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稳定,厚植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的基础。
二、聚势创新,深化融合升级,重塑产业价值链条
转型升级是提升竞争力的核心。在稳基础的同时,更需瞄准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这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优势、创新引领,着力构建富有*片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一)集群拓域、链条延展,打造优势特色高地。产业集群是释放规模效应的关键。*片区农业资源禀赋各有特色,必须科学规划,聚力发展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要深刻把握产业集聚发展的内在规律,优化产业布局,提升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要科学编制片区优势特色产业地图与发展规划。立足各乡镇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与发展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差异化互补。重点培育壮大型龙头企业和产业化联合体,支持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推动上下游、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强化园区聚集功能,提升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等载体建设水平,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加速集聚。建立健全覆盖生产、加工、物流、研发、服务等全环节的区域性产业联盟或行业协会,加强产业链协同配套,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抱团发展,形成紧密协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集群生态圈。
(二)加工突破、价值跃升,提高产品附加值。精深加工是拉长链条、增值增效的核心环节。农产品从原字号到精特优,必须经过加工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提升加工转化能力是关键切入点。要系统布局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设施建设。重点支持改造升级现有加工企业,引导新建一批技术装备先进、市场前景广阔的精深加工项目,补齐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分级包装等前端短板。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设备,特别是在保鲜、提取、发酵、生物工程等方面,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加工精度。推动加工副产物梯次利用和全值利用,如秸秆综合利用、果皮果渣提取有效成分等,变废为宝,发展循环经济。强化加工标准化建设,从原料到成品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和技术标准体系,确保加工产品品质优、市场广、效益高。
(三)品牌领航、品质护航,增强核心竞争力。品牌是农产品的市场通行证和溢价资本。必须把品牌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品质创品牌,以品牌促增收。要深刻理解品牌价值对于提升农业效益的关键作用,构建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协同发展的矩阵。要大力实施区域公共品牌培育提升行动。整合片区资源,精心打造1-2个具有广泛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的*片区区域公共品牌,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监管制度和运营规范。强化企业品牌孵化支持,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创建自有品牌,打造一批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产品和老字号。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加强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衔接,严格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开展多种形式品牌推介和产销对接活动,利用展会、电商、新媒体等平台讲好品牌故事,提升品牌影响力、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
(四)业态萌新、渠道融通,探索融合增值路径。产业融合是创造新供给、拓展新空间的重要方向。需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总书记要求,“依托乡村特色资源,做好‘土特产’文章”。这为我们指明了业态创新的方向。要积极探索“农业+”新经济形态。大力发展创意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康养农业等,打造一批农文旅深度融合的精品项目、示范村镇和主题线路。加快完善农村电商生态体系,支持建设县级农产品电商运营中心、镇村电商服务站,推动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新业态发展,解决“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发展直采直供、订单农业、会员定制等产销衔接新模式,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推动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融合应用,发展智慧物流、供应链管理等,提升整体效率和效益。构建线上线下、田间餐桌一体化运营的新流通格局。
三、攻坚破障,聚焦短板弱项,突破关键制约瓶颈
直面问题才能攻坚克难。当前,*片区农业产业发展的短板弱项依然突出,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必须精准聚焦痛点难点问题,找准病根,对症下药。面临的难题主要表现在,水利资源约束与发展需求矛盾显化、农产品季节性结构性卖难问题仍需破解、农业经营融资难用地难问题较为普遍、科技人才支撑与产业链延伸需求不匹配、市场信息不对称与经营风险叠加并存。攻坚破障刻不容缓,我们要集中力量突破五大关键环节。
(一)突破资源紧约束,强化水资源与要素保障韧性。一是聚焦智能节水,优化配置与管理。水资源短缺是制约片区可持续发展的刚性约束。必须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强化水资源总量管控与定额管理,科学核定不同作物灌溉定额并严格执行。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微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技术和设备,在果园、设施农业等重点区域实现全覆盖。实施灌区现代化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探索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与节水奖励机制,运用经济杠杆调节用水行为。加强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的开发利用,多途径拓展水资源来源,提升整体韧性。二是破除要素壁垒,创新供给方式。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供给不足是普遍困境。要按照中央关于“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的部署要求,着力破解难题。优化农业信贷担保政策,拓宽抵质押品范围,发展产业链金融、订单融资、农业保险保单质押等模式,降低融资门槛与成本。稳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点状供地等政策在农业项目中的合规落地探索,保障农产品加工、冷链、休闲农业等合理用地需求。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计划,畅通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渠道,鼓励本地青年、返乡人员、退役军人等投身农业农村。建立要素保障协同响应机制。三是整合多元投入,激发内生动力。需要构建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在坚持公共财政优先保障农业农村的基础上,创新融资模式。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通过贴息、奖补、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有序投入农业农村。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挂牌融资或发行债券。创新专项债、PPP等模式在农业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中的应用。探索设立片区农业产业引导基金或子基金。积极争取政策性贷款及国际金融组织优惠贷款。充分调动经营主体自主投入积极性。
(二)突破市场对接难,完善流通与信息服务体系。一是畅通物流脉络,降低周转成本。流通不畅是影响效益的关键环节。要构建布局合理、便捷高效的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支持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完善交易、仓储、分拣、配送功能。健全覆盖县乡村三级、重点产区的冷链物流体系节点布局,发展产地仓、冷链共同配送。推广使用标准化周转筐(箱)和循环托盘。深化农超、农企、农校、农社对接,发展直销直供模式。加快发展“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依托电商平台和物流企业实现线上线下高效协同,有效减少环节、降低成本。二是构建信息中枢,消除不对称性。信息不对称是市场决策失误的重要诱因。需要加快构建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打造片区级农业大数据中心或信息服务平台,整合政策、科技、生产、市场、价格等全链条信息并及时精准发布。加强与大型电商平台、第三方数据公司合作,强化市场动态监测、预警分析和信息引导服务。推广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农业信息推送服务,让生产者及时掌握行情变化、技术动态和消费趋势。培养信息员队伍,提升基层信息采集分析与服务能力。三是健全市场规范,优化交易环境。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是产业发展保障。必须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规范建设。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和质量安全监管制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价格欺诈等行为。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形成与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异常波动并采取有效措施平抑市场。推广规范化订单农业合同文本,明确权责利关系,保障合同履约率。完善农产品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倡导诚信经营。畅通市场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渠道。
(三)突破科技支撑弱,强化研发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