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党课讲稿:以党建之“强”,促科研之“兴”

浏览量:58

发布时间:2025-09-13

同志们,根据政治轮训计划,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党建引领科研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课题。作为国有科研机构的骨干力量,我们肩负着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建设科技强国的重任。一部国有科研机构发展史,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历史,党的领导是科研事业的“根”与“魂”,党的建设是破解“卡脖子”难题、实现自立自强的根本保障。当前,面对百年变局与科技革命浪潮,国有科研机构如何扛起“国家事”、肩扛“国家责”?核心在于“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科研高质量发展”。今天的党课,我从“核心逻辑”“科学模式”“实践路径”三个维度,厘清“为何抓党建引领”“如何抓党建融合”“怎样让党建落地”,真正将党建优势转化为科研创新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

第一部分:深刻把握核心逻辑,党建是科研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压舱石”“加速器”。

党建与科研不是“两张皮”,而是“一根绳”:党的领导定向、党的建设筑基、党建水平提速。这是国有科研机构政治属性与使命属性的必然要求,具体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党的领导是科研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方向错则一切归零。坚定不移跟党走,是科研不偏航的根本。一是党的领导是把握政治方向的“定盘星”。我们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科研团体”,科研工作既是政治性业务,也是业务性政治。比如攻关“种子卡脖子技术”,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任务;研发农业节水技术,是服务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脱离党的领导,科研易陷入“为创新而创新”的误区。二是党的领导是永葆公有公益的“护身符”。国有科研机构的“公有”,要求成果不为少数人谋利;“公益”,要求成果服务实际需求。部分团队追“短平快”项目、逐“高引用”论文,根源是弱化党的领导,忘了“科研为谁”。唯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守住“天下为公、担当道义”的初心。三是党的领导是实现自立自强的“定海神针”。从“两弹一星”到新冠疫苗研发,重大科技成就皆源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比如跨学科攻关团队,靠党组织协调资源、凝聚力量,才突破技术瓶颈。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科研的跨越式发展,更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二是党的建设是科研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基础弱则大厦不稳。党建强则科研强,党建兴则事业兴。这一“压舱石”体现在三个关键力量:一是党的组织是科研创新的“指挥部”。我们坚持“一盘棋”谋划,将党建“基本功”与科研“主业务”捆在一起抓,抓党建时考量服务科研选题,抓科研时检验党建实效。去年某支部围绕“智慧农业”项目,把党小组建在攻关组,党员带头破解传感器国产化难题,正是“指挥部”作用的体现。二是领导干部是科研创新的“带头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领导干部需将党的创新思想贯穿科研全程。我们要求班子成员汇报工作时,既谈科研进展,更谈党建如何引领科研,倒逼干部当好“双带头人”。三是党员专家是科研创新的“排头兵”。关键时刻看党员:老党员李教授扎根田间十年攻克盐碱地种麦技术,青年党员团队奋战三月突破量子通信算法,皆是“党员当先锋、科研创佳绩”的鲜活例证。党员专家的先锋作用,就是科研最直接的战斗力。三是党建水平是科研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党建优则动力更足。提高党建水平,就是给科研装“发动机”。一是打造“强引擎”,转化“软实力”为“硬支撑”。通过“思政+科研”专题学习,让党员专家结合“国家粮食安全”谈育种、结合“双碳目标”谈能源,将思想共识转化为科研行动。二是当好“主心骨”,构建科研特色党建格局。坚持“围绕科研抓党建”,将党建与科研“同研究、同部署、同推进”,重大项目立项时,党组织审核是否契合国家战略;团队组建时,优先考虑党员骨干。三是建强“硬堡垒”,转化组织优势为科研优势。在项目组建党小组、攻关一线插党旗,比如“人工智能+农业”项目临时党支部,半年突破作物病虫害智能识别技术,实现“组织建在一线、作用发挥在一线”。四是激活“蓄水池”,营造潜心科研生态。落实“党管人才”,为青年科研人员配“党员导师”,完善容错机制,弘扬科学家精神,让人才成为创新“源头活水”。

第二部分:精准践行科学模式,党建与科研同频共振、互促共进。

解决“怎么做”,核心是抓好“党建领航、党建融合、党建赋能”三大模式,推动二者从“物理叠加”变为“化学反应”。一是以“党建领航”把准科研方向,确保创新不迷向。“领航”即“领方向、领思路、领队伍”。一是以政治领导力引领创新力。党委每年制定“使命清单”,将“服务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分解为科研项目;重大决策前,先审“是否符合国家战略”。去年我们否决偏离“四个面向”的项目,转投“农业绿色低碳技术”,印证了政治引领的重要性。二是以思想引领力催生创新力。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不“照本宣科”,而是“结合科研讲理论”。比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时,育种支部谈“育中国种”、农机支部谈“造大国重器”,让“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梦想”。三是以组织战斗力强固创新力。推进“大科技”决策体制,围绕“种业振兴”组建跨院所联盟,推行“使命清单制、科研团队制”,让支部有使命、党员有任务,实现科研从“分散作战”到“集团攻坚”。二是以“党建融合”打破“两张皮”,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坚持“抓党建就是抓科研,抓党建就是抓创新”,构建“四融”格局:一是党的领导与科研治理融合。在院所章程中明确党委职责,重大决策实行“党委前置研究”,比如“十四五”科研规划,先由党委定方向,再由团队定方案。二是党建工作与科研发展融合。落实“四个同步”:党建与科研同步谋划、同步下达、同步推进、同步考核。去年某支部因党建引领科研成效突出,实现“党建、科研双优秀”。三是党组织建设与人才队伍融合。推行“三培养”:把党员培养成科研骨干、把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骨干培养成干部。近年引进的XX名高层次人才中,X名是党员,X人成为支部书记或团队负责人。四是党建文化与科研文化融合。传承红色基因,展陈“两弹一星”精神;开展“党员科技标兵”评选,让党员讲攻关故事,以党建文化塑科研文化之魂。三是以“党建赋能”激活科研动能,让党建成为创新“动力源”。“赋能”即“铸魂、筑基、聚才、担当”,转化“软实力”为“新动能”。一是铸魂立心,强化思政引领。铸牢“四魂”:理论之魂(用创新理论武装)、文化之魂(传承红色基因)、价值之魂(塑创新品格)、信念之魂(胸怀“国之大者”)。去年组织科研人员赴延安学习,大家深刻认识到“科研是使命而非工作”。二是强基固本,贯通制度落实。健全“工作渗透机制”,将党建嵌入科研流程;完善“评价督导机制”,把“政治三力”植入科研评价,职称评审既看论文,也看服务国家需求的贡献。三是聚才强阵,强化组织建设。把支部建在科研团队上,实施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程,优化人才生态,解决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搞创新”,现有人才中党员占比达XX%。四是担当作为,彰显强研价值。聚焦“四个面向”:前沿领域组建党员攻关队抢占制高点,经济主战场推动XX项成果落地带动XX亿产值,国家重大需求上围绕“种业振兴”攻关,人民生命健康领域推广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至XX省。

  • 点赞 0

  • 收藏 0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