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73
发布时间:2025-08-13
同志们: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正式启动全市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工作小组运行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做好这两类特殊儿童群体的权益保障,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夯实国家长远发展根基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深刻领悟其极端重要性,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全国民政会议精神,正视我市工作面临的挑战与短板,全面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推动保障工作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一、深化战略认识,扛起时代赋予的政治责任
做好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工作,承载着对民族未来的深沉嘱托,牵动着万千家庭的福祉冷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培养好少年儿童是一项战略任务,事关长远”。进入新发展阶段,保障其健康成长不仅关乎个体命运转折,更深层次上影响新型城镇化成色、社会公平正义维系与党执政基础的稳固。当前,伴随我市城镇化进程加速深化,流动人口规模持续攀升,由此带来的儿童保障需求日益凸显复杂性和多元性。对此,我们必须破除“单打独斗”思维,牢固树立“大保障”理念,深刻认识到这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基础性、长期性工程,需要全市上下统一意志、协同发力,方能构筑起坚实屏障。
(一)胸怀“国之大者”,深刻把握极端重要性与战略价值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是时代发展的特定产物,承载着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深刻印记。他们的境遇,是观察社会文明程度和治理效能的灵敏窗口。保障其合法权益,首先必须将其置于民族复兴伟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全局中来考量。从历史维度看,他们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者奉献付出背后的牵挂,解决好其成长问题,是对劳动者贡献的回馈,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从现实维度看,这类群体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影响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质量与人本温度。教育融入的障碍、心理健康的隐忧、社会保障的滞后、安全防护的薄弱,若处理不当,极易衍生社会风险点,阻碍阶层良性流动与社会活力激发。从长远维度看,儿童发展状况决定着民族未来竞争力。未能充分保障其发展权,意味着潜在人力资本的折损,也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构成长远制约。因此,我们必须从巩固党的执政根基、保障国家人才梯队可持续储备的高度,深刻理解这项工作的极端战略价值,真正将其作为重大的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二)直面现实挑战,精准识别问题短板与发展掣肘
客观认识我市保障工作的现状是精准施策的基础。需清醒看到,对照党中央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仍存在不容忽视的“瓶颈”问题:教育公平方面,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与流动人口动态变化间的结构性矛盾有待破解。公办学位供给未能完全匹配需求增长,“两为主、两纳入”政策在细节执行层面尚存优化空间,确保所有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公平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压力仍然存在,部分儿童在入学门槛、适应过程、隐性排斥方面仍需突破。身心健康领域,监测数据和专项研究表明,流动、留守背景显著增加了儿童罹患心理问题的风险阈值。当前我市虽已设定学校心理健康教师配置目标,但如何将标准化服务转化为精准化、个性化的关爱干预,提升服务的渗透率和有效性,形成“发现-评估-干预-转介-康复”闭环链条,仍需体系化支撑。社会保障衔接,政策的“最后一公里”打通尚存堵点,尤其是在跨区域医保报销、健康档案转接、特殊困难儿童救助资源整合等方面,部门间信息壁垒与制度缝隙影响了普惠政策对最末端人群的可及性。安全保障体系,家庭监护责任的部分缺失或弱化,使其成为各类意外事故、安全威胁和社会伤害的易感群体。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农村薄弱地区,需要社区、学校、政府联防联控机制提供更强有力的补位支持。这些短板既反映了发展进程中的必然挑战,也暴露出我们工作中存在的理念偏差和行动不足。
(三)强化系统思维,统筹协调多元力量与全局部署
破解上述问题,必须摒弃就事论事的零敲碎打和部门分割的局限性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儿童特别是孤儿和残疾儿童,全社会都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情”。这深刻启示我们,保障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权益绝非单一部门职责,而是牵动整个社会资源的协同战役。需在顶层设计中贯彻“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核心原则。在战略引导层面,要将儿童优先发展理念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会政策体系设计,确保资源投入、项目规划、服务部署向困难儿童群体倾斜。在机制协同层面,必须突破体制内藩篱,民政、教育、公安、卫健、医保、人社、妇联、共青团等部门需建立清晰的责任清单和高效的信息、资源流转通道,变“单线运行”为“集群作战”。在社会动员层面,要完善政策引导和激励措施,激发市场力量、专业社会组织、社区资源、志愿者队伍的内生动力,构建政府保基本、社会做补充的“双轮驱动”格局。在家庭赋能层面,须将强化监护人主体责任作为源头治理的关键一环,通过法治教育、指导服务、能力提升与必要监督相结合,筑牢保障根基。唯有统筹发力,才能汇聚成保障儿童美好明天的磅礴力量。
二、聚焦关键突破,健全长效精准的保障体系
解决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贵在精准,重在长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我们应以落实国家《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为纲,紧密结合本市社情民意与发展阶段特点,突出问题导向与结果导向相统一,聚力攻坚关键环节,系统构建保障体系。“精准滴灌”的前提在于心中有“数”,发展成果公平可享的保障在于制度健全,儿童平安成长的底线在于环环相扣的保护。
(一)构建“智慧中枢”:打造基于动态监测的精准保障机制。一要健全全覆盖监测网络,实现精准识别。底数清、情况明是精准施策的前提基础。必须严格落实上级关于开展监测摸排工作的部署,以民政部门为轴心,联动教育、公安、卫健等部门,依托国家儿童福利信息系统平台,运用大数据比对、网格化排查等手段,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常态化、滚动式信息采集更新。统一界定“流动儿童”(不满十六周岁、离开户籍地)与“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统计口径,不留盲区死角。重点掌握每名儿童的家庭结构、监护状况、就学、健康、救助需求等核心信息,建档立卡、一人一档,建立全市统一、动态更新的数据库。这不仅是数据统计工作,更是为后续差异化、个性化服务奠定坚实基础。二要破除数据壁垒障碍,实现资源整合。解决“数据孤岛”问题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要强力推动部门间数据信息壁垒的实质性破除。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明确数据交换标准、频率和范围,通过技术接口互通、工作平台共治等方式,确保民政、教育、公安、卫健、医保、人社等关键部门掌握的儿童信息能够及时、安全、有效地汇聚融合与流动更新。整合汇聚的多元数据,通过科学建模分析,方能精准识别风险点、服务短板和潜在需求,为精准匹配资源和政策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持。三要强化数据分析应用,驱动科学决策。动态监测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要深度挖掘整合数据的价值,建立多维度分析模型。定期研判流动趋势、年龄结构、区域分布、需求特征等宏观变化态势,评估各项政策实施效果与资源投入效益。基于数据分析,精准识别高危区域、高风险群体和服务缺口,动态调整服务资源配置和政策干预方向,实现“数据—决策—服务—反馈”的闭环管理,确保保障工作始终贴近实际需求、精准高效运行。
(二)锻造“公平阶梯”:完善高质量可持续的教育保障体系。一要刚性保障平等入学权利,力促“应入尽入”。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部门必须坚决扛起主体责任,科学预测学龄流动人口变化趋势,前瞻性规划教育资源布局。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多层次扩充公办学位资源供给总量和优质资源覆盖面,建立健全“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两为主)和将随迁子女教育纳入区域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两纳入)的动态长效机制。优化入学流程,精简证明要求,切实为随迁子女无障碍入学开通便捷通道,严格执行阳光招生政策,杜绝任何形式的政策性障碍和歧视性门槛,确保所有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进得来”。二要深度促进融合共享发展,确保“优学乐学”。入学仅是起点,核心在于发展质量。要将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爱全过程融入学校日常管理和育人体系。坚决防止标签化和排斥性行为。建立针对留守儿童学业帮扶和生活关怀的专项制度,推广“代理家长”、师生结对、同伴互助等有效模式。着力促进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通过设计融入性课程、组织多元文化交流活动、搭建社会实践平台等方式,增强其城市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着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的质量差距。三要织密心理健康防护网络,守护“阳光成长”。心理健康是成长的“生命线”。全面夯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支撑,确保按标准配齐配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保障其专业素养。建立常态化心理筛查评估机制,覆盖所有重点儿童群体。完善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标准与服务规范,科学开展个体辅导与团体训练。针对筛查出的心理高危儿童,必须建立教育、卫健联动机制,开辟心理危机识别、评估、干预、转介至专业医疗机构的快捷通道,做到早识别、早干预、早治疗,筑牢预防性心理屏障。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