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公司“以案为鉴、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浏览量:57

发布时间:2025-08-04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公司“以案为鉴、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大会。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坚决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党委的决策部署,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结合刚才我们共同观看的警示教育片和集团警示教育大会的精神,对公司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目的就是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全体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公司“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和“十五五”战略谋定提供坚强有力的纪律保障。下面,我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讲五个方面的意见。

一、以案为鉴,深刻汲取教训,时刻保持警钟长鸣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警示教育片中的案例,每一个都触目惊心,发人深省。这些落马干部的沉痛忏悔,为我们敲响了振聋发聩的警钟。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并非远在天边,而是近在咫尺。我们队伍中也并非一片净土,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我们必须正视公司过往的教训。就在几年前,公司还因在*区*镇的棚户区改造项目中,存在基坑支护工程未按规范施工的违法行为,被主管部门处以1万元的罚款。这虽然只是一笔数额不大的罚款,但它暴露出的问题却极其严重:是我们的制度执行出现了偏差?还是我们的现场管理流于形式?抑或是相关负责同志的责任心和规矩意识出现了滑坡?这背后折射的是对安全生产法规的漠视,是对工程质量标准的亵渎,是对公司声誉和人民财产安全的不负责任。

(二)我们更要对高级干部的严重违纪违法问题有切肤之痛。公司前任董事长,因涉及违规建房、违规卖房等问题,最终被采取限制高消费措施,个人声誉扫地,也给公司的形象带来了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这一案件的发生,深刻说明了腐败的“高位”风险。当权力失去监督,当个人私欲凌驾于组织原则之上,再高的职位、再大的贡献也无法成为“护身符”。从一名受人尊敬的企业领导沦为反面典型,其根源就在于理想信念的坍塌、纪律防线的失守和权力观的扭曲。

(三)我们还要看到,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关联性。与我们同属一个集团的*公司,也曾因在*区的项目上存在类似的违规施工问题而被处罚。这警示我们,不正之风和管理漏洞可能在系统内具有一定的共性。我们绝不能抱着“看客”心态,认为这些问题与自己无关。必须深挖细查这些案件背后的深层次根源,从管理机制、制度建设、监督执行等多个维度进行系统性反思,找出病灶,对症下药,真正做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

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从这些真实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案例中汲取血的教训。要时刻保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要坚定理想信念,常补精神之“钙”,不断增强纪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让廉洁自律真正成为我们思想深处的世界观和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法论。

二、严守纪律规矩,筑牢思想根基,永葆清正廉洁本色

纪律是党的生命线,是管党治党的“戒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组织、一个团队,如果纪律松弛、规矩不严,就会像一盘散沙,毫无战斗力可言,甚至会走向瓦解。对于我们国有企业而言,严守党的纪律和规矩,更是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政治纪律是“纲”,纲举则目张。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集团公司的各项决策部署,绝不允许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绝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公司的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二)要一丝不苟守廉洁,把廉洁纪律作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廉洁纪律是干部保持清正本色的“护身符”。我们要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要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坚决不拿;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坚决不吃,严格落实集中整治违规吃喝工作的各项要求;管住自己的腿,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要净化自己的“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警惕被别有用心之人“围猎”,坚决防止权力异化、蜕变。

(三)要不折不扣守规矩,让按制度办事成为一种习惯。无论是项目决策、干部任用,还是资金使用、物资采购,都必须严格按照既定的纪律和规矩办事,杜绝任何形式的个人说了算、暗箱操作。要加强自我约束,在没有监督的时候更能守住底线,在细微之处更能彰显品格,始终做到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我们要将各项专项整治工作要求常态化、长效化,让守纪律、讲规矩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体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和行为准则。

三、强化监督制约,规范权力运行,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行使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阳光下运行可以造福企业和职工,在暗箱里操作则必然导致腐败。前述案例的发生,无一不与监督缺失、权力失控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必须扎紧制度的笼子,构建起一个让权力无法任性、让腐败无处遁形的严密监督体系。

(一)织密立体监督网,凝聚监督合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是防范腐败风险的基础工程。要以党内监督为核心,将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贯通融合,形成“四位一体”的党内监督格局。建立监督信息共享机制,由纪检部门牵头,每月召开监督协同会议,汇总各监督主体发现的问题线索,实现“一次检查、多方共享”。同时,畅通党外监督渠道,在公司官网、办公区醒目位置公布举报电话、电子邮箱和线下信箱,设立“监督意见直通车”专栏,鼓励职工群众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反映问题。对实名举报实行“专人对接、优先核查、及时反馈”制度,严格保护举报人信息,对打击报复行为严肃追责。创新监督形式,推行“阳光公示”制度,定期公开重大决策、项目进展、资金使用等信息,接受职工和社会监督。聘请退休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担任特约监督员,赋予其列席重要会议、查阅相关资料的权限,每季度开展一次专项监督活动。通过“党内监督主导、各类监督协同”的模式,让监督覆盖公司运营的各方面、各环节,使以权谋私者在无处不在的监督目光下无处遁形,营造“人人愿监督、人人敢监督”的良好氛围。

(二)聚焦关键领域,实施精准监督。精准监督是提升监督效能的关键,必须紧盯腐败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项目招标环节,严格执行“招标采购监督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机制,从招标计划制定到评标结果公示,实行全过程纪实监督。招标文件编制需经法务、技术、财务等部门联合审核,确保条款公平合理;招标信息在指定平台发布,时间不少于法定时限;评标专家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抽取过程全程录像,评标现场实行“通讯屏蔽、全程录音”管理。监督人员需对照“招标程序清单”逐项核查,重点检查投标单位资质、投标文件规范性、评标过程合规性,发现围标串标、暗箱操作等问题立即叫停并启动问责。在物资采购和资金管理方面,构建“全流程闭环监督”体系。采购部门需建立供应商黑名单制度,对失信企业实行永久禁入;物资验收实行“双人复核制”,确保数量、质量与合同一致。资金管理严格执行“计划-审批-使用-审计”流程,大额资金支付需经集体决策,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开展季度跟踪审计,审计结果直接向集团报备。预算调整必须履行“部门申请、财务审核、领导班子集体审批”程序,严禁超预算、无预算支出。通过“靶向监督”,精准识别和堵塞漏洞,确保权力在制度框架内规范运行。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