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50
发布时间:2025-08-21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街道“以案为鉴、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大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市委、区委相关会议精神,以案明纪、以案说法,教育引导全街广大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永葆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本色。
下面,我结合街道实际,讲五点意见。
一、筑牢政治忠诚,在“两个维护”中彰显“*担当”,深刻领会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我们常说“看*首先要从政治上看”,这句话对于我们街道工作同样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个人,更代表着党和政府在基层的形象。作风问题,从来都不是小事,它本质上是政治问题,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
(一)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全体党员干部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特别是要反复学习、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加强作风建设等一系列重要论述。要从思想深处真正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什么要对“四风”问题紧追不放,为什么要对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零容忍。这背后,是对人民的承诺,是对历史的责任,是对党的事业长远发展的深邃考量。我们必须把讲政治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体现在服务保障*区乃至*市中心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体现在完成安全稳定、环境提升、民生保障等各项硬任务的实际成效上。
(二)必须在实践锻炼中锤炼党性。党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在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中反复锤炼,在艰苦复杂的基层工作中不断磨砺。我们街道地处核心区,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艰巨,这恰恰是我们砥砺初心、锤炼党性的最好课堂。每一项工作的推进,每一次矛盾的化解,每一次与群众的沟通,都是对我们党性修养和政治能力的检验。全街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要主动到急难险重岗位上去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在应对复杂局面的斗争中提升能力本领。要习惯于常做“政治体检”,时常对照党章党规党纪,检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存在偏差,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三)必须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政治纪律是打头、管总的。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绝对不能有丝毫含糊和动摇。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区委的工作要求,决不允许搞变通、打折扣,更不允许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要严格遵守组织程序,重大问题该请示的请示,该报告的报告,决不能我行我素、先斩后奏。要坚决维护班子的团结统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要时刻绷紧保密这根弦,不该说的话坚决不说,不该传的消息坚决不传,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跑风漏气。
二、践行根本宗旨,在“为民办事”中擦亮“*名片”,深刻认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关键作用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作风好不好,群众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
(一)要以“接诉即办”为镜,审视我们的群众观点。“接诉即办”是检验我们干部作风的“晴雨表”和“试金石”。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我们街道的整体案件量同比下降了23.82%,市级排名先后7次进入前100名,最好成绩达到了第43名。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街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成绩背后依然存在短板。案件量下降,是否真正意味着矛盾减少、治理能力提升?排名进步,是否代表每一个诉求都得到了群众满意的解决?根据统计,我市2024年接诉即办群众诉求解决率达到98.61%,满意率达到98.53%。我们要对标这个高标准,自我加压。我们要扪心自问:在接到群众诉求时,我们是第一时间响应、感同身受,还是拖延推诿、麻木不仁?在处理问题时,我们是穷尽办法、一抓到底,还是浅尝辄止、敷衍了事?在与群众沟通时,我们是耐心倾听、真诚交流,还是态度生硬、颐指气使?每一个“未解决”“不满意”的工单背后,都可能是一个家庭的烦心事、揪心事,都是对我们工作作风的一次“差评”。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推动工作从“接诉即盼”向“未诉先办”深化,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
(二)要以“品牌建设”为引,提升我们的治理效能。基层治理是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近年来,我们着力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治理品牌。比如,我们的“和*家”楼门治理品牌,就是要通过楼门这个最小的社会单元,构建邻里守望、互助和谐的社区共同体。这不仅仅是美化环境,更是通过《楼门公约》、楼门议事等方式,将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树立起来,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再比如,我们持续优化的“月月有协商”议事机制,就是要搭建一个让群众有地方说事、有渠道议事、有机制成事的平台。2024年上半年,全街开展各类议事协商活动超过650次,解决了一批诸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公共空间利用、停车管理等老大难问题。这些品牌和机制,是我们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有效载体。我们必须持续擦亮、不断深化,让它们真正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成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金钥匙”。
(三)要以“身边整治”为机,增强我们的群众获得感。群众身边的“微腐败”和不正之风,啃食的是群众的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我们要以正在开展的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为契机,聚焦“三资”管理、惠民惠农、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排查”“大扫除”。要紧盯那些群众反映强烈、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深挖背后的责任问题、作风问题乃至腐败问题。要坚持开门搞整治,主动接受群众监督,邀请居民代表、社区纪检委员等参与监督检查,让整治过程在阳光下运行。通过实实在在的整治成效,让群众看到我们的决心和行动,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从而不断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三、严守纪律底线,在“风腐同治”中保持“*本色”,深刻认清纪律作风和腐败问题的内在逻辑
警示教育片中的案例再次雄辩地证明,“风”和“腐”同源同根、互为表里,风气问题是腐败滋生的温床。小事小节上的失守,往往是走向违纪违法深渊的开端。我们必须始终保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一体推进正风肃纪反腐。
(一)要深刻把握“风腐一体”的演变规律。很多案例都表明,腐败问题往往是从一顿饭、一瓶酒、一张卡、一次不该去的娱乐场所开始的。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节”,在一些干部眼中成了“人之常情”“盛情难却”,殊不知,这正是别有用心者“围猎”的开始。当你在推杯换盏中放松了警惕,在甜言蜜语中迷失了方向,在小恩小惠中动摇了立场,离腐败的泥潭也就不远了。作风的堤坝一旦决口,腐败的洪水便会一泻千里。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互为表里、实为一体,抓作风就是抓反腐,防“四风”就是防腐败。必须坚持风腐同查同治,既要深挖不正之风背后的请托办事、利益输送等腐败问题,也要细查腐败案件中隐藏的享乐奢靡、骄横霸道等作风问题,坚决斩断由风及腐、由风变腐的链条。
(二)要坚决纠治隐形变异的作风顽疾。随着正风肃纪力度的不断加大,“四风”问题也穿上了“隐身衣”、玩起了“障眼法”。违规吃喝转入“一桌餐”、私房菜,违规收送礼品礼金假借电子红包、快递物流,公车私用伪装成“私车公养”,等等。这些问题更加隐蔽、更难发现,但其本质没有变,危害性丝毫没有减弱。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拿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决心和办法。纪工委要擦亮“火眼金睛”,创新监督方式,紧盯关键节点、关键少数、关键领域,对发现的隐形变异问题,一律深挖细查、严惩不贷,持续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全体党员干部要自觉净化自己的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做到交往有原则、有界限、有规矩,坚决抵制各种歪风邪气。
(三)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依法依规用权,能为民造福;滥用私用,则会害人害己。我们街道虽然级别不高,但手中掌握着涉及项目审批、资金使用、执法管理等方面的权力,这些都是腐败风险点。我们必须扎紧制度的笼子,加强对权力运行全过程、各环节的监督。要持续深化我们的特色治理机制。比如,我们的“边界治理四联机制”,通过与相邻街道建立信息联通、执法联动、纠纷联处、会议联席的机制,有效解决了过去因管辖权不清、责任主体不明而导致的监管盲区和治理难题。这种机制不仅提升了治理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将权力运行置于多方监督之下,减少了暗箱操作的空间。同样,“和*家”楼门治理和“月月有协商”机制,本质上也是通过扩大群众参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而有效预防腐败。我们要不断完善这些机制,让监督无处不在,让权力不敢“任性”。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