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48
发布时间:2025-07-05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防汛救灾复盘分析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总结今年防汛救灾工作的经验教训,深刻剖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研究部署下一步改进措施,切实提升全市防汛救灾能力水平。刚才,市应急管理局通报了全市防汛救灾总体情况,相关部门和县区作了发言,大家讲得都很好,总结了经验,查找了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下面,我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充分肯定成绩,坚定防汛救灾的信心决心
今年以来,我市遭遇异常气候影响,降水量显著高于常年同期水平。尤其在进入主汛期后,连续遭遇多轮强降雨袭击,部分区域累计降雨量更是创下历史新高,防汛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
(一)组织领导有力,责任体系全面压实。市委、市政府将防汛救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构建了高效协同的指挥体系。第一时间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防汛抗旱指挥部,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机制,通过签订责任状、开展专题培训等方式,将行政首长负责制延伸至最基层。在责任落实方面,创新实施网格化+清单化管理,将全市划分为xxx个防汛责任区,明确xx名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和巡查责任人,实现堤防、水库、山洪易发区等重点部位责任全覆盖。各级领导干部严格落实一线工作法,市级领导包保县区、县级领导包保乡镇,累计开展督导检查xxx余次,带动3万名基层干部24小时值守。特别是在台风烟花防御期间,市县乡三级指挥体系实现10分钟内指令直达,为科学决策争取了宝贵时间。
(二)预防准备充分,应急能力显著提升。坚持关口前移,构建起立体化防灾减灾体系。在预案体系方面,建立“1+6+102+54”的预案矩阵,即1个市级总体预案、x条骨干河道专项预案、xxx条县级河道防洪方案和xx座水库应急预案,并创新开发预案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动态更新和智能推送。物资储备采取“集中储备+前置布防”模式,除市级储备库外,在重点险工险段预置编织袋、冲锋舟,建成5个智能化物资管理仓库,实现扫码调拨、30分钟应急配送。队伍建设突出专业化与群众性结合,组建“水务专家+消防骨干+社会救援”的混合编组队伍。
(三)科学应对有效,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依托智慧化手段实现精准防控。监测预警系统集成物联网、大数据技术,xx处智能感知设备实现雨量、水位数据分钟级回传,xx路高清视频监控结合云算法自动识别河道漂浮物、堤防渗漏等险情。工程调度突出系统治理,投资xx亿元实施两清一提工程,完成xxx公里河道清淤,新建xx公里城市排水管网,使防洪标准提升至xx年一遇,城区排涝能力提高xx倍。在人员转移方面,建立四色预警响应机制,开发应急避难场所电子地图,对需特殊照顾人员实行一对一帮扶,汛期累计转移群众x万人次,实现零伤亡。特别是在应对历史罕见暴雨过程中,通过精准调度水库错峰泄洪,累计拦蓄洪水x亿立方米,减少受灾人口xx万人,直接避免经济损失x亿元。
二、深刻反思问题,补齐防汛救灾的短板弱项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防汛救灾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必须高度重视、认真整改。
(一)预警预报体系的短板亟待补齐。灾害预警系统仍存在明显薄弱环节。在技术层面,偏远山区、低洼地带等关键区域的监测设备覆盖率不足,导致数据采集存在盲区,加之预警信息传输网络尚未完全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梗阻问题突出。更值得关注的是公众响应效能低下,部分群众对预警信号存在麻痹心理,缺乏基本的风险辨识能力和自救互救技能。
(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面临严峻考验。防洪减灾基础设施存在系统性短板:一方面,重要防洪工程防御标准普遍偏低,中小河流堤防未达xx年一遇标准,中型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病险问题。城市内涝防治体系更为脆弱,多数城市排水管网设计标准不足x年一遇,且因维护不到位导致管网存在淤堵。另一方面,应急通信“生命线”尚未筑牢,这些短板必须加快实施防洪工程达标改造,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应急通信网络,重点加强偏远地区卫星通信保障能力建设。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