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市委副书记在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暨市生环委会议上的讲话

浏览量:96

发布时间:2025-05-14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暨市生环委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总结2024年工作,部署2025年任务,动员全市上下以“十四五”规划收官之战为契机,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下面,我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牢记“国之大者”,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

过去一年,全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以“提质攻坚年”行动为抓手,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9.3%,PM2.5平均浓度降至28微克/立方米,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在于全市干部群众的拼搏奋斗。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市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从历史维度看,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开创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系统部署“双碳”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从现实维度看,生态文明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市作为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占比仍达58%,单位GDP能耗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2倍,必须以生态环保倒逼产业转型,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从民生维度看,生态文明建设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当前,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已从“求生存”转向“求生态”,从“盼温饱”转向“盼环保”,我们必须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期盼,让XX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二)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任务。当前,我市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三期叠加”的复杂形势。一是攻坚突破期。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47个问题已完成整改45个,但化工园区整治、黑臭水体治理等“硬骨头”仍需持续发力。二是转型关键期。新能源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占比突破15%,但钢铁、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仍需加码提速。三是机遇窗口期。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为我市环保产业升级提供了政策红利;全省建设“生态强省”的战略部署,为我市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中展现XX担当。

(三)全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要坚持“六项原则”: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二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三是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环境问题;四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实施全域生态修复;五是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六是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区域生态协作。要聚焦“五大任务”:即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二、聚焦“提质增效”,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美丽XX建设的关键之年。要锚定“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总目标,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重点抓好“五大行动”。

(一)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一是深化工业源治理。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动水泥、焦化企业提标升级,确保重点行业排放绩效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二是强化移动源管控。淘汰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5000辆,新增新能源公交车比例达80%,建成机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I/M)制度闭环管理体系。三是优化能源结构。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推动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全覆盖,确保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四是加强面源污染防控。严格落实建筑工地“六个百分百”要求,推广秸秆综合利用“五化”模式,坚决遏制露天焚烧反弹。

(二)实施水环境巩固提升行动。一是推进全域治水。实施“一江一湖四水”系统联治,完成XX江干流10公里岸线生态修复,打造XX湖湿地公园,确保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二是深化城镇治污。新建污水管网80公里,完成5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75%。三是强化农业治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使用量2%,完成3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四是开展船舶治污。建成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设施,实现400总吨以下船舶生活污水收集装置全覆盖。

(三)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一是加强源头防控。完成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回头看”,实施重金属减排项目5个,确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以上。二是推进安全利用。建设受污染耕地治理修复示范区10个,推广低积累品种替代、水分调控等技术,实现安全利用面积全覆盖。三是严格建设用地准入。建立“一住两公”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清单,完成30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确保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四是深化固废治理。建成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项目8个,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达98%,创建“无废城市”细胞20个。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