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75
发布时间:2025-07-08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专题会议,核心任务就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聚焦突出问题,强化责任担当,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奋力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刚才,我们共同学习了相关要求,听取了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汇报,部分县区和市直部门也作了表态发言。下面,我结合*市实际,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建设美丽某某的紧迫感与责任感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提供了根本遵循。对某某而言,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底,更是全市人民幸福生活的基本保障,是我们必须牢牢守住的生存线、发展线、生命线。
当前,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正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我们取得了显著成效:上党盆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某某蓝”天数逐年增加;漳泽湖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稳步推进,重现生机;太行山生态屏障建设持续巩固,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水土流失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另一方面,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面临的严峻挑战:结构性污染问题依然突出,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环境容量接近上限的压力持续存在。历史遗留环境问题治理难度大,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风险、煤矸石等固废堆存问题仍需持续攻坚。生态系统整体质量和稳定性有待提升,部分区域水土流失依然严重,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艰巨。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仍需持续深化、举一反三。个别地方和部门在思想认识、责任落实、工作力度上还存在差距,“上热中温下冷”现象尚未完全杜绝。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务必从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决不要“带污染的GDP”。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以对历史、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某某。
二、聚焦重点,靶向发力,科学精准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屏障建设
水土流失是生态退化的重要表征,也是制约我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某某地处黄土高原东南缘,山多坡陡,土质疏松,历史上水土流失严重。经过多年努力,我们探索出了一些有效路径,但治理成效尚不稳固,局部地区侵蚀模数依然较高。必须将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摆在突出位置,作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工程来抓。
(一)坚持规划引领,优化治理格局。要立足某某地理特征(太行山、太岳山环绕上党盆地)和流域特点(海河流域漳河水系),进一步完善全市水土保持总体规划。重点突出“两山一河一区”:“两山”即太行山、太岳山水源涵养与生态屏障区,要大力实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提升林草覆盖质量和水源涵养能力;“一河”即漳河(浊漳河、清漳河)干支流沿线,要系统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打造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一区”即黄土丘陵沟壑区(如武乡、沁县、屯留、长子等部分区域),要综合运用梯田建设、沟道治理、塬面保护、生态修复等措施,控制侵蚀强度。要高标准编制实施《某某市水土保持规划(2023-2030年)》,明确分区域、分阶段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
(二)强化科技支撑,提升治理效能。要改变“人海战术”和单一工程措施的老路,向科技要效益。加强监测评估: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等技术,完善全市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网络,精准识别高风险区域和变化趋势,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推广适用技术:在丘陵山区大力推广等高耕作、垄作沟播、保护性耕作等农艺措施;在沟壑治理中,科学配置淤地坝、谷坊、涝池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推广柔性防护、生态护坡等新技术;在生态修复中,优选耐旱、固土能力强的乡土树种草种(如油松、侧柏、柠条、沙棘、紫穗槐等)。建设示范工程:持续打造一批像平顺县石城小流域综合治理、沁源县黄土丘陵区生态经济型治理这样的精品示范工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某某模式”。
(三)创新治理模式,凝聚各方合力。水土保持是系统工程,必须创新机制,多元共治。深化“林长制”与水土保持融合:压实各级林长在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建设和管护中的责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基于水土保持成效的横向生态补偿,让生态保护者获益(如下游受益县区对上游治理县区的补偿)。撬动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后期管护。强化村民主体作用:将水土保持措施纳入村规民约,探索“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方式,让农民在参与治理中直接受益,变“要我治”为“我要治”。壶关县生态造林专业合作社模式的成功实践,就充分证明了群众参与的强大生命力。
(四)坚持久久为功,巩固治理成果。水土流失治理非一日之功,必须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要建立健全工程建后管护长效机制,明确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来源,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要严格执法监管,依法查处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违法行为,特别是生产建设项目未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问题。要持续加大投入,将水土保持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保持稳定增长。要将水土保持目标责任纳入相关县区和部门的年度考核,确保各项任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动真碰硬,标本兼治,全力抓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推动落实生态环保责任的“利剑”和“指挥棒”。抓好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是严肃的政治任务,是检验我们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试金石。全市上下必须以最坚决的态度、最严格的标准、最有力的措施,确保所有问题彻底整改、见底清零。
(一)压实责任链条,强力攻坚克难。对督察反馈的问题,特别是那些难啃的“硬骨头”(如某些区域煤矸石历史堆场整治、部分工业企业超标排放、城镇污水管网建设滞后、农业面源污染等),必须建立清晰的责任清单、任务清单、时限清单。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部署、亲自协调、亲自督办。各责任单位要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不讲条件、不打折扣。市整改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调度,对进展滞后的及时预警、挂牌督办。市纪委监委、市委组织部要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对整改不力、敷衍塞责、弄虚作假的,严肃追究责任。长子县鲍店镇煤矸石规范化整治项目的加速推进,正是体现了这种攻坚克难的决心。
(二)坚持举一反三,深化系统治理。整改绝不能就事论事、点到为止。必须强化系统思维,做到“解决一个问题、堵塞一个漏洞、完善一套制度、防范一片领域”。深挖问题根源:每一个具体问题背后,往往反映出思想认识、发展理念、产业结构、监管机制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比如,工业点源污染问题频发,可能暴露产业布局不合理、环保设施投入不足、日常监管存在盲区;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可能反映规划引导缺位、治污模式落后、主体责任不落实。全面排查整治:要以督察反馈问题为镜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同类型、同领域、同环节生态环境风险隐患的大排查、大起底。各县区、各行业主管部门要主动作为,把问题找全、找准、找深。注重源头防控:将整改与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运输结构转变、用地结构改善紧密结合。严把项目准入关,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如我市正在布局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