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79
发布时间:2025-11-03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镇人才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传达贯彻全省“百万英才汇**”工作部署和**市新一轮“1+6”人才政策精神,系统总结今年以来我镇的人才工作,深刻剖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并对下一阶段的核心任务进行周密部署。我们召开这次会议,目的就是要动员全镇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压实责任,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奋力开创我镇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为把**镇建设成为**市北部先进制造业强镇、城区片区高品质江滨新城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挑战——回顾今年以来我镇人才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今年以来,在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镇上下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将人才工作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位置,紧密围绕全镇发展大局,积极作为、锐意进取,人才工作的“四梁八柱”逐步夯实,人才队伍的规模和质量稳步提升,为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一是人才集聚的“磁场效应”初步显现。我们始终把人才引进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来抓。延续了过去几年良好的增长态势我们的人才“蓄水池”持续扩容。根据初步统计,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全镇新增基础人才超过5500名,新增高层次人才超过450名,其中还成功引进了15名拥有海外知名高校背景的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这些数字背后,是我们不断完善引才机制、拓宽引才渠道的努力。我们不仅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线上线下招聘会,还主动“走出去”,与多所高校建立了初步的校地合作关系,探索“订单式”培养和“前置式”引才新模式。这些举措,让我们在区域人才竞争中的吸引力得到了一定增强。
二是人才服务的“暖心温度”持续提升。我们深刻认识到,优化服务是留住人才的关键。今年以来,我们深入践行“服务靠前”理念,着力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在政策宣传方面,我们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微信公众号、企业服务群、政策宣讲会等多元化渠道,力求将省、市、镇各级人才政策精准推送到每一家有需求的企业和每一位符合条件的人才手中。在服务保障方面,我们积极协调教育、卫健等部门,在人才子女入学、家属就医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和便利服务,努力营造“拴心留人”的优良环境。镇人才工作专班的同志们主动上门为企业和人才答疑解惑,这种“店小二”式的服务精神,赢得了不少企业和人才的认可。
三是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我们坚持以产业发展集聚人才,以平台建设承载人才。紧扣**镇作为全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的定位,我们加快推进了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和“工改工”项目建设,如**第二工业区“工改工”项目、**智能物流装备研发及制造基地项目等这些高质量的产业载体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我们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博士工作站,为高层次人才的科研创新活动创造条件。通过举办“技能照亮前程”等青年人才交流活动,我们为各类人才搭建了交流思想、碰撞智慧的平台,镇域内的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对标上级的要求、对标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对标我镇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我们的工作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仍未完全打通。尽管省、市层面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吸引力强的人才政策,但在我镇的传导和落地过程中,仍然存在“中梗阻”现象。部分企业对政策不了解、不熟悉,不知道如何申报;部分人才感觉政策“看得见、摸不着”,申请流程较为繁琐,政策的知晓度和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提升,政策红利未能完全转化为发展实效。
第二,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从总量上看,我们的人才队伍在不断壮大,但从结构上看,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能够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相对匮乏;另一方面,与我镇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的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供给不足。人才结构与我市构建“8+8+4”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与我镇打造先进制造业强镇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第三,人才留用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当前,“引才难、留才更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我们在给予人才住房、补贴等“硬激励”的同时,对于如何满足人才在职业发展、价值实现、文化融入、社交圈构建等方面的“软需求”,思考得还不够深入,办法还不够多。人才服务的精度、温度和深度仍有提升空间,距离打造一个真正让人才有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的“人才友好型”环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四,人才工作的“齐抓共管”合力有待进一步凝聚。从工作机制上看,各部门、各单位之间协同联动不足,信息共享不畅,存在“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现象。人才工作专班的统筹协调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未能完全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工作格局。部分单位对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真正将其摆在突出位置,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倾向。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下一阶段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硬骨头。
二、把握机遇,精准施策——深刻领会并全面落实上级人才战略部署
同志们,当前,我们正处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才工作的战略机遇前所未有。省委部署的“百万英才汇**”行动计划,为我们广纳天下英才提供了行动指南。市委、市政府推出的新一轮“1+6”人才政策体系,为我们破解人才发展瓶颈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工具。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将上级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我镇人才工作的生动实践。
(一)以“百万英才汇**”为总牵引,构筑近悦远来的人才集聚“强磁场”。
“百万英才汇**”行动计划的核心,是聚焦吸引以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广大青年才俊来粤就业创业。我们要主动融入这一全省大战略,结合**镇实际,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让我镇成为青年人才向往的“首选地”之一。
一要织密校地合作“联动网”。要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系统梳理我镇重点企业的人才需求,形成需求清单,带着清单走进高校、走进院所,开展精准对接。经济发展局、人社医保分局要牵头,联合工商联(商会),定期组织“**名企高校行”活动,不仅要去招聘,更要去做宣讲,讲好**故事,展示**机遇。要深化与各大高校的合作层次,探索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把引才的触角延伸到校园。
二要做实青年人才“孵化器”。青年人最有活力、最有创造力,也最需要舞台和机会。我们要大力实施“青年人才见习计划”,鼓励和支持更多企业开发高质量的见习岗位,并给予企业和见习人员相应的补贴。对于来我镇实习、见习的大学生,要在住宿、交通、生活等方面给予力所能及的便利,让他们在**镇感受到第一份温暖。要积极对接“粤菜师傅”“**技工”“**家政”三项工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为没有进入大学的青年提供另一条成才之路,培养更多符合我镇产业需求的能工巧匠。
三要搭建招才引智“大平台”。要继续办好、办活各类青年人才交流活动,并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涵。可以考虑设立“**镇青年人才驿站”,为前来求职面试的非本地户籍青年人才提供短期免费住宿和就业指导服务。要充分利用我镇的产业园区、孵化器等载体,举办创业大赛、项目路演等活动,吸引和发掘有潜力的青年创业项目落户**镇,并提供启动资金、场地免租、导师辅导等一系列支持。
(二)以市新一轮“1+6”人才政策为总蓝本,打造全周期服务的人才发展“生态圈”。
**市新一轮“1+6”人才政策,是一个覆盖人才评价、服务、创业、培养与激励的完整政策闭环,主线就是推动人才发展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我们要学深悟透、用足用好这一政策体系,特别是要精准对接其中的六大核心措施结合我镇实际,打造具有**镇特色的人才服务品牌。
第一,在落实“创新人才引进”措施上,要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围绕我镇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绘制“人才地图”和“紧缺目录”。对于引进符合条件的顶尖人才和特色人才,我们不仅要确保市级的奖励补贴第一时间足额兑现,镇里也要研究制定配套激励办法,形成“市+镇”的政策叠加优势,在引进关键核心技术人才上实现新突破。
第二,在落实“产业人才提升”措施上,要突出“赋能增效”导向。联合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和职业培训机构,针对我镇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的知识短板和技能弱项,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要鼓励企业内部建立“师带徒”制度,对培养出高技能人才的师傅给予奖励。支持企业员工参加学历继续教育和专业技术资格评定,对取得新层次学历或职称的给予补贴,激发全员学习提升的内生动力。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