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在2025年年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纲

浏览量:104

发布时间:2025-07-26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集团公司2025年年中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深刻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研究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动员全体干部职工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确保全面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上半年工作回顾:砥砺奋进,成绩斐然,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集团上下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上级单位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各项工作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可以说,上半年的发展态势是稳中有进、进中提质,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期中答卷”。

(一)经营业绩再创新高,综合实力稳步攀升。上半年,我们实现了经营指标的“硬核”增长。截至6月底,集团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850亿元,同比增长12.3%;实现利润总额268亿元,同比增长18.0%;资产总额达到9800亿元,同比增长9.2%。这几项核心指标不仅超额完成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既定目标,也再次刷新了集团历史同期的最高纪录。在当前宏观经济需求依然偏弱、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背景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这充分彰显了我们战略方向的正确性、业务布局的坚韧性以及全体员工的强大战斗力。我们的市场占有率在核心业务领域稳中有升,部分产品线在国内外市场的份额均实现了逆势上扬,为全年稳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战略项目多点突破,转型升级动能强劲。我们始终坚持将项目建设作为拉动增长、优化结构、增强后劲的“生命线”。上半年,一批关乎集团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引领性重大项目取得了关键性进展。一是**区域智慧能源产业园项目建设全面提速。作为集团布局未来产业的核心载体,该项目总投资超过500亿元。目前,一期工程主体结构已全面封顶,吸引了多家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头部企业达成入驻意向。项目引进的先进机器人产线和储能系统产线已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部分产品已实现小批量试产。该项目预计将比原计划提前3个月投入运营,届时将成为我们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的重要桥头堡。二是**地区生态治理与新能源综合开发项目取得重大技术突破。该项目地处生态脆弱区,我们不仅要发展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更肩负着生态修复的重任。面对流动沙丘地基稳固等世界性难题,我们的项目团队联合国内顶尖科研院所,成立党员先锋队进行技术攻关,成功研发出“光伏板+固沙植被”的复合治理技术。目前,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超百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65%,不仅为集团贡献了新的绿色电力来源,也探索出一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同发展的新路子,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肯定。三是集团数字化转型“灯塔项目”引领作用凸显。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数字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答题。上半年,我们正式启动了以构建“产业大脑”为核心的“灯塔项目”,计划总投资28亿元。目前,已完成集团新一代数据中心的设备安装与初步调试,打通了原有各业务板块之间的“数据孤岛”,初步建成了覆盖产、供、销、研全链条的数据驱动决策支持系统。这一项目的实施,不仅提升了我们的运营效率,也让我们在应对市场变化时更加敏捷、决策更加科学。这些重大项目的扎实推进,不仅是简单的投资驱动,更是我们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的生动体现,为集团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而持久的动力。

(三)改革创新纵深推进,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上半年,我们坚持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效益。在深化改革方面,我们持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优化了集团总部的管控模式,对部分子公司的授权经营体系进行了动态调整,实现了“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我们深入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在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上迈出了新步伐,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三项制度改革的“深水区”攻坚正在有序进行。这些改革举措有效激发了各级组织的活力和创造力。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深刻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上半年,集团研发投入强度达到4.5%,同比增长0.5个百分点。我们聚焦产业链“卡脖子”环节,设立了11项重大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面向全社会征集解决方案。目前,在智能采矿、重大灾害超前治理、高性能电驱系统研发等领域已取得初步成果,申请发明专利数量同比增长超过30%。创新,正成为驱动集团这艘航船破浪前行的最强劲引擎。

(四)管理效能全面提升,风险防控坚固有效。我们坚持“管理出效益、管理保安全”的理念,苦练内功、精益求精。在精益管理上,我们全面推行成本领先战略,通过集中采购、供应链优化、流程再造等措施,主要产品的单位成本同比下降了3%-5%,有效对冲了部分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在风险防控上,我们建立健全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特别是加强了对金融风险、法律合规风险、安全环保风险的动态监测和预警。上半年,我们成功应对了多起国际贸易争端和供应链波动风险,没有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和环保事件,守住了安全发展的底线和红线。

(五)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政治优势充分彰显。我们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将党的建设深度融入公司治理和生产经营各环节。上半年,我们扎实开展了党纪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我们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重大项目攻关、急难险重任务一线,党旗始终高高飘扬。正是这种强大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为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

总的来看,上半年的成绩是全体干部职工用智慧和汗水拼出来、干出来的。在此,我代表集团党委,向所有为集团改革发展事业辛勤付出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当前形势分析:审时度势,认清挑战,在变局中开新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保持“赶考”的清醒和“答卷”的自觉,深刻认识到前进道路上依然充满风险和挑战。当前,无论是宏观环境、行业趋势还是自身发展,都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科学应对。

(一)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从全球看,世界经济复苏动能依然不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仅为3.2%,地缘政治冲突、贸易保护主义、技术壁垒等多重风险交织叠加。特别是部分西方国家推行的“友岸外包”、“近岸外包”战略,正在加速重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对我们的海外业务拓展和供应链安全带来了直接冲击。同时,全球监管日趋严格,碳边境调节税、数字服务法等新型贸易壁垒,显著增加了我们的合规成本和出口难度。从国内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经济恢复仍是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上半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措施,财政政策加力提效,货币政策精准有力,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有效需求不足仍然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有调查显示,超过51%的企业认为“市场需求处于低水平”是当前面临的最大制约。房地产市场调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潜在问题,也可能对实体经济产生传导效应。

(二)产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变革速度前所未有。我们所处的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性变革。一是技术变革加速迭代。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赋能千行百业。有研究指出,56%的企业认为“AI采纳”是当前最大的技术挑战。如果我们不能主动拥抱AI、善用AI,就可能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被边缘化、被淘汰。二是绿色转型迫在眉睫。“双碳”目标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传统高耗能的生产方式难以为继,绿色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将直接决定我们在未来竞争中的地位。三是市场竞争“内卷”加剧。一方面,部分行业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导致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愈演愈烈;另一方面,跨界竞争者、新兴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产业边界日益模糊,我们面临的竞争对手不再仅仅是传统同行,还可能来自意想不到的领域。

(三)我们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和弱项不容忽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用“放大镜”审视自身的问题。刀刃向内,才能刮骨疗毒。一是创新驱动的“引擎”马力仍需加大。虽然我们的研发投入在逐年增加,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我们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布局、原始创新能力上仍有不小差距。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高端装备和核心元器件对外依存度较高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我们的“揭榜挂帅”项目虽然开了个好头,但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化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转型升级的“阵痛”客观存在。我们大力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目前大多还处于投入期和培育期,短期内难以形成大规模的利润贡献。而我们的传统优势产业,正面临着市场天花板和转型压力,盈利能力受到挤压。这种“青黄不接”的阶段性困境,考验着我们的战略定力和经营智慧。如何统筹好新旧动能的转换节奏,实现平稳过渡,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三是精益管理的“颗粒度”仍需做细。对标世界一流,我们在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上还有很多功课要补。一些单位仍然存在管理粗放、流程冗长、效率低下的问题。数字化转型虽然已经起步,但数据孤岛现象依然存在,数据资产的价值远未被充分挖掘,数据驱动决策的文化尚未完全形成。部分干部职工的成本意识、风险意识、市场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四是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我们既面临着传统产业技能人才老化、知识结构更新慢的问题,又面临着新兴产业所需的高端领军人才、复合型人才、数字化人才严重短缺的挑战。据统计,全国数字化人才缺口高达数百万。如何有效破解人才引进难、培养慢、留住难的问题,建立一支能够支撑集团未来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是我们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紧迫任务。同志们,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决不能视而不见、避重就轻。只有正视问题,才能找准症结;只有解决问题,才能实现超越。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