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80
发布时间:2025-05-07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2025年度全市作风学风与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作风学风建设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科研诚信建设的部署要求,总结工作、分析形势、部署任务,动员全市上下以刀刃向内的勇气、久久为功的韧劲,全力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坚强保障。下面,我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总结成绩,认清形势,切实增强推进作风学风与科研诚信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
过去一年,全市上下坚持把科研诚信建设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命线”,以“零容忍”态度整治学术不端,以“钉钉子”精神改进作风学风,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制度体系日益完善。我们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构建起覆盖项目申报、评审、验收全流程的诚信管理制度,建立“黑名单”制度,对严重失信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去年将3家违规机构、12名责任人纳入市级信用联合惩戒系统。在全省率先制定《科研活动全流程诚信指南》,明确42项负面清单,划定科研行为“红线”,特别是对“论文代写”“数据篡改”等7类高频问题制定专项核查标准。建立科研诚信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科技、教育、人社等12个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通过“季度会商+专项攻坚”机制,去年联合查办学术不端案件23起,相关经验被《中国科技报》头版报道并获省委领导批示肯定。
(二)专项整治成效显著。开展“学风建设年”专项行动,组建由纪检监察、审计、科技等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对全市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开展“拉网式+点穴式”排查,运用大数据筛查、文献比对等技术手段,重点整治论文代写代投、数据篡改造假、署名买卖交易等突出问题。去年共核查学术不端线索87条,其中主动排查发现62条,群众举报25条,撤销违规论文12篇(含SCI期刊3篇),取消科研项目申报资格5人次,对3家存在管理漏洞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特别是成功侦破某高校教授团队通过虚开发票、编造实验记录套取科研经费案件,追回资金230万元,6名责任人受到党纪政务处分,案件详情在全市警示教育大会上曝光,形成“查处一案、警示一片”的强大震慑效应。(三)正向引导持续加强。举办“科学家精神宣讲团”进高校、进院所活动32场,覆盖科研人员1.2万人次。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推出“把论文写在车间”的工程师王某某、“扎根田间20载”的农技专家李某某等先进典型。在市级媒体开设“学风建设大家谈”专栏,刊发专家学者署名文章58篇,营造了崇尚创新、严守诚信的良好氛围。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科研诚信建设仍面临严峻挑战:一是学术不端行为呈现隐蔽化、专业化趋势,论文工厂、数据篡改等新型作弊手段防不胜防;二是部分单位存在“重成果、轻过程”倾向,对科研人员的日常监管存在盲区;三是科研评价体系仍需完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现象尚未根本扭转。这些问题警示我们,科研诚信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攻坚克难。
二、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全面推动作风学风与科研诚信建设取得新成效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关键之年。我们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标本兼治,构建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一要严把“入口关”,在项目申报、人才引进、职称评定中全面推行科研诚信承诺制,建立科研人员诚信档案,实行“一票否决”。二要严守“过程关”,推广“飞行检查”机制,对重大项目实施“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建立科研数据终身负责制,确保原始记录可追溯、可验证。三要严控“出口关”,建立学术成果终身追责制度,对已发表的论文、已结题的课题进行“回头看”,发现造假行为立即撤销并追责。今年,我们将选取3个重点领域开展科研诚信建设试点,探索建立“信用+风险”双评估机制,对诚信等级高的单位给予政策倾斜,对风险等级高的实行重点监管。
(二)强化教育引导,厚植崇尚创新的学术生态。一要开展“科学家精神传承行动”,组织青年科研人员参观钱学森故居、邓稼先实验室等教育基地,举办“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挖掘整理我市20位院士的治学故事。二要实施“科研伦理提升计划”,在高校开设《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必修课,将诚信教育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建立新入职科研人员诚信宣誓制度。三要创新“学术共同体自治模式”,支持学会、协会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建立学术不端行为同行评议制度,对争议案件实行“第三方独立调查”。近期,我们将召开全市科研诚信建设大会,发布《科研诚信倡议书》,启动“学风传承行动”,让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蔚然成风。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