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53
发布时间:2025-10-23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街道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座谈会,正当其时,意义深远。会议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关于全面深化近邻党建工作的若干措施》等文件精神,并结合上级关于万人以上社区治理专题调研成果的转化运用要求,共同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强化党建的“火车头”作用,破解社区治理难题,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时至今日,2025年已进入最后一个季度。回顾过去,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展望未来,我们面临的挑战依然艰巨。这次会议,既是一次回顾总结会,更是一次凝心聚力的冲刺动员会。希望大家能够畅所欲言,碰撞思想,形成共识,为推动我街道社区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贡献智慧和力量。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正视成绩与短板,在深刻复盘中坚定前进方向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街道党工委始终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贯穿社区治理的一条红线,推动各社区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效。
首先,基层矛盾化解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各社区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数据显示,仅*社区在半年内就成功调解了51起案件,成功率达到100%。放眼全街道,通过“民情夜访”等创新机制,截至2024年底,我们累计摸排出矛盾纠纷844起,成功化解840起,化解率高达99.5%。今年以来,全街道排查的22起各类矛盾纠纷中,也成功调解了20起。这些数字背后,是社区干部们走街串巷的辛勤付出,是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生动体现。它证明了,只要党组织有力,工作方法得当,绝大多数的群众矛盾是可以在家门口解决的。
其次,社区治理与服务模式实现创新突破。街道层面,通过构建“大党委”统筹调度机制,有效整合了辖区资源;社区层面,以“居民夜谈会”“圆桌会”等形式,畅通了民意表达渠道,解决了一大批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推广运用“社区e家”等信息化平台,实现了服务信息发布、群众问题反馈、处理进度跟踪的全流程线上管理,极大地提升了社区治理的响应速度和办事效率。*社区提出的“办公最小化、服务最大化”理念,将更多空间和资源让渡给居民,真正把服务做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最后,基层队伍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一方面,通过开展常态化业务培训与实战演练,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应急处理能力大幅提升。在近期组织的消防安全演练中,各社区工作人员能够迅速响应、科学处置,展现了良好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我们注重从优秀青年中培养社区骨干,建立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这支队伍不仅熟悉社区情况,更懂得如何与居民沟通,如何调动各方资源,为社区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社区工作者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然而,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短板和深层次问题。这也是我们今天坐下来共同研究解决的核心议题。第一,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各社区之间在资源禀赋、干部能力、工作基础等方面存在差距,“头部”社区一路领跑,“腰部”社区动力不足,“尾部”社区尚在追赶的现象客观存在。有的社区品牌响亮,有的社区却特色不明;有的社区善于整合资源,有的社区则习惯于“等靠要”。这种不平衡,制约了街道整体治理水平的提升。第二,数据支撑体系尚不健全。当前,我们对工作的评判,更多依赖于定性感受和个案总结,缺乏一套科学、量化、持续的评估体系。比如,公共服务的覆盖率到底是多少?我们的医疗、教育、养老服务具体覆盖了多少居民?虽然历史数据显示,我们在2011年就实现了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没有精准的数据,就如同“盲人摸象”,难以做到精准施策、靶向发力。第三,造血功能和保障能力有待加强。社区治理千头万绪,桩桩件件都需要投入。长期以来,我们主要依靠上级财政拨款,自身“造血”能力和撬动社会资源的能力普遍不强。在座的各位书记,想必都深有体会,很多好的想法、好的项目,最终都可能因为“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而搁浅。如何从“输血”依赖转向“活血”再生,是我们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正视这些问题,不是为了泄气,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找到了病灶,才能对症下药。下一步,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聚焦这些短板弱项,以更大的决心和更有力的举措,推动*街道的社区治理工作实现质的飞跃。
二、聚焦品牌与实效,在对标争先中开创治理新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要走好这“最后一公里”,就不能满足于“过得去”,而要追求“过得硬”。结合街道的实际情况,未来一个时期,特别是当前到年底的冲刺阶段,大家要紧紧围绕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求突破。
第一,以品牌创建为抓手,勇做社区治理的“领跑者”。品牌,是识别度,是影响力,更是高质量发展的集中体现。一个成功的党建品牌,能够将无形的组织力量,转化为有形的服务效能和居民认同。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探索。例如,*社区倾力打造的“书香*”品牌,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他们没有就党建抓党建,而是以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建设一个200平方米的图书阅览室,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将党员和群众凝聚在书香之中。更重要的是,他们以此为基础,构建了“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四级组织体系,将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依托“社区e家”智慧平台,党员累计服务群众超过15万人次,化解矛盾纠纷623件,为群众办实事1660余件。这组数据雄辩地说明,一个好的品牌,就是一个强大的服务引擎和治理平台。再如,*社区的“幸福耀*”品牌,紧扣“幸福”这一核心主题,围绕“成长、欢乐、安康、文明、发展”五个维度,创新服务模式,推动“事务共商、基础共建、服务共管”,让社区充满了人情味和归属感。这两个案例的共同启示是:品牌创建必须植根于社区的独有基因,必须回应居民的内在需求,必须与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紧密结合。接下来,各个社区都要深入思考:我的特色是什么?我的优势在哪里?居民最需要什么?要主动对标先进,结合《关于全面深化近邻党建工作的若干措施》等文件要求,策划、培育、打造至少一个属于自己的、叫得响、立得住的党建品牌。街道党工委将建立品牌项目库,进行重点扶持和宣传推广,力争形成“一社一品、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让*街道的党建品牌成为全区乃至全市的一张名片。
第二,以考核指标为牵引,誓夺年度考评的“领头羊”。目标是方向,考核是鞭策。没有量化的指标,争先创优就可能沦为空谈。街道党工委已经明确,要健全完善考核机制,将结果与绩效、评优紧密挂钩,形成“争先创优、奖优罚劣”的鲜明导向。在今年“最后一公里”的冲刺阶段,所有社区都要紧盯以下几个核心指标,全力以赴,确保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一是矛盾化解清零率。必须巩固我们的优势长项。在保持98%以上调解成功率的基础上,各社区要对辖区内现存的矛盾纠纷进行一次“地毯式”的再排查、再梳理,建立台账,销号管理。目标是到年底,历史积案化解率达到95%以上,新增矛盾当天介入率达到100%。二是群众诉求响应率和满意率。“社区e家”平台和“三单制”服务模式的效能要进一步发挥。要建立硬性标准:所有通过平台和正式渠道反映的群众诉求,必须在24小时内响应,简单问题3天内解决,复杂问题7天内给出明确方案和时间表。年底,我们将通过第三方评估或平台数据抽查,核查各社区的诉求响应率和办结满意率,目标是平均满意率不低于95%。三是公共服务覆盖率。针对我们数据不清的短板,必须立刻行动起来。各社区要立即对辖区内常住人口的养老、托幼、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需求和现有服务供给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摸底。到年底,必须形成一份翔实的数据报告,清晰地标示出各类服务的覆盖率、缺口以及居民的迫切需求点。这份报告将作为我们明年制定工作计划和争取资源的重要依据。四是居民满意度总得分。作为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我们计划在12月份,委托专业机构对街道所有社区进行首次系统性的居民满意度问卷调查。这既是检验我们一年工作的“试金石”,也是为未来工作树立的“风向标”。虽然是首次,但也要有目标。我们要力争首次调查的总体满意度得分不低于85分,并以此为基准,逐年提升。这些指标不是凭空设定的,而是基于我们现有的工作基础和未来的发展要求。希望各位书记把这些指标层层分解,责任到人,每日跟踪,每周调度,确保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