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368
发布时间:2025-09-04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惨烈的民族解放斗争,是一部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英雄史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出席抗战纪念活动、考察红色遗迹,深情讲述抗战故事,深刻阐释抗战精神,为我们铭记历史、弘扬传统、开创未来提供了根本遵循。抗战历史是民族精神的“根”与“魂”,全民族抗战是党领导人民的“志”与“力”,伟大抗战精神是奋进征程的“灯”与“炬”。唯有以“鉴往知来”的自觉铭史脉,以“中流击楫”的担当铸忠魂,以“薪火相传”的恒心续华章,方能从历史长河中汲取奋进力量,在新征程上续写时代荣光。
一、鉴往知来铭史脉:以历史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抗战历史不仅是一段血与火的记忆,更是一部明得失、知兴替的“活教材”。从南京大屠杀的惨绝人寰到百团大战的气壮山河,从“母亲叫儿打东洋”的全民动员到“抗战到底”的坚定誓言,每一页都镌刻着民族的苦难与抗争、觉醒与成长。
一是历史是民族的“记忆碑”。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的史实、“百人斩”战犯的暴行照片、国家公祭鼎上的血泪铭文,都是不容篡改的铁证。2014年,总书记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强调:“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当我们在纪念馆看到遇难者名单墙上密密麻麻的姓名、听到幸存者颤抖的证言,方能真正理解“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方能更加坚定“铭记历史、捍卫真相”的政治自觉。
二是历史是精神的“传家宝”。抗战期间,“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场景遍及全国,邓玉芬“一门六烈”的悲壮、华北农家“抗战到底”的对联,都是全民族抗战精神的生动写照。总书记曾深情讲述:“这是中华儿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怒吼,是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宣言。”这些故事里的家国情怀、牺牲精神,历经岁月洗礼愈发醇厚,成为滋养当代人精神世界的宝贵财富。
三是历史是现实的“清醒剂”。“殷忧启圣,多难兴邦。”总书记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时引用的古语,揭示了苦难与成长的辩证关系。抗战胜利证明:中华民族是“压不垮、打不败”的民族,只要团结一心、坚韧不拔,就能战胜一切困难。今天,面对国际形势的风高浪急、改革发展的攻坚任务,重温抗战历史,正是为了以“历史的眼光”看清“现实的方位”,以“斗争的经验”应对“风险的挑战”。
二、中流击楫铸忠魂:以柱石之力扛起使命担当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从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开辟敌后战场,从提出持久战战略到发动百团大战,党始终站在抗战最前沿,用行动诠释了“柱石”的分量。
一是思想引领立根,锚定抗战“主心骨”。面对“亡国论”“速胜论”的干扰,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三大方针,通过《论持久战》科学预判战争走向,为全国抗战提供了思想纲领。总书记指出:“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这种政治定力,让全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
二是人民战争聚力,激活抗战“源动力”。党始终坚持“兵民是胜利之本”,深入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在敌后建立19块抗日根据地,开展伏击战、地雷战、地道战等游击战,让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正如总书记所言:“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从“小米加步枪”到“全民皆兵”,人民的力量在党的领导下被充分激发,成为抗战胜利最深厚的根基。
三是浴血奋战担当,锻造抗战“硬脊梁”。抗战期间,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抗日武装作战12.5万余次,牵制了60%以上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涌现出“狼牙山五壮士”“八女投江”等英雄群体。2025年,总书记在百团大战纪念馆指出:“百团大战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抗战的意志和力量。”这些数据与事迹,正是党“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最好注脚。
三、薪火相传续华章:以精神之炬照亮复兴征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从抗战时期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新时代的“强国有我”,从“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气节到“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担当,伟大抗战精神始终是推动民族复兴的“动力源”。传承这一精神,需从三个方面点燃“奋进之火”。
一是以史育人树信仰,让红色基因“传下去”。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无论是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里的老物件、西南联大博物馆中的“弦歌不辍”故事,还是百团大战纪念馆里与青少年的亲切交流,都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活课堂”。我们要依托本地抗战遗址、革命文物,讲好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的家书故事、杨靖宇“腹中无粮志更坚”的英雄事迹,让青少年在触摸历史中厚植家国情怀。
二是以文化人强自信,让精神力量“活起来”。抗战精神不仅是历史的,更是当代的。总书记曾深情诵读赵一曼家书:“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代替母亲继续斗争。”这些泛黄的信纸、滚烫的文字,是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的教材。我们要深入挖掘抗战文化资源,创作《抗战家书》《英雄吕梁》等文艺作品,用短视频、微宣讲等形式传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破圈”传播。
三是以行践志促担当,让复兴使命“扛起来”。总书记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仍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荆棘坎坷。”今天的“抗战”,是科技攻关的“突围战”、乡村振兴的“持久战”、生态治理的“攻坚战”。我们要以抗战精神为指引,在急难险重任务中“视死如归”,在改革创新实践中“血战到底”,在民生服务一线中“百折不挠”,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把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战历史的重要论述,让我更加深刻认识到:历史是根,精神是魂,奋斗是本。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我们要以“铭记历史”的自觉守初心,以“致敬英雄”的情怀担使命,以“弘扬精神”的行动开新局,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征程上绽放更加绚丽的时代光芒,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