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全县教研咨宣育一体化改革赋能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的讲话

浏览量:60

发布时间:2025-08-14

同志们: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召开全县教研咨宣育一体化改革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决策部署,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任务,系统谋划我县教研、咨询、宣传、育人全链条协同发展路径,以改革破题、以创新驱动,全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刚才,基础教育股通报了上半年教研工作调研情况,**镇中心学校、**中学作了经验交流,**完小、**职校作了表态发言,讲得很实在、很有启发。下面,结合近期深入学校调研、与教师座谈的情况,我讲三点意见。

一、以“破局思维”看清改革成效,坚定深化一体化改革的信心决心

近年来,全县教育系统紧扣“质量立教、改革兴教、特色强教”主线,在教研机制创新、咨询服务提质、宣传教育融合、育人模式探索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一体化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这里,我用三个“可圈可点”来总结。第一,“研教融合”从“形联”走向“神合”,课堂改革有了新突破。过去,教研与教学常被戏称为“两张皮”——教研员下校指导多停留在听评课层面,教师参与教研多是“完成任务”,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课堂实效。去年以来,我们创新推行“教研员蹲点包校”制度,12名专职教研员每人联系2-3所学校,全年驻校时间不少于60天,从课程设计、作业优化到评价改革全程参与。比如,**中学在教研员指导下开展“大单元教学设计”试点,数学组将原本分散的“函数”“几何”知识点整合为“生活中的测量”主题,学生课堂参与度从65%提升至92%,期末测评优秀率提高18个百分点;**小学建立“教研日志”制度,要求教师每天记录课堂困惑,每周开展“微教研”研讨解决方案,仅半年就形成《低年级课堂注意力培养策略》《分层作业设计案例集》等12项校本成果。这些变化让我们看到:当教研真正“沉下去”,教学就能“活起来”。第二,“咨宣协同”从“单向传递”转向“双向赋能”,教育生态有了新气象。过去,教育咨询多聚焦政策解读,宣传教育多侧重成绩展示,两者与一线需求存在“温差”。今年,我们组建了由行政人员、教研专家、媒体记者、家长代表组成的“教育咨询宣传团”,开展“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活动15场,既把“双减”“新高考”等政策讲透,又收集家长对课后服务、校服采购等问题的237条建议,其中“农村学校校车优化方案”“城区学校课后服务社团化管理”等12条建议已转化为具体政策。同时,宣传视角从“报喜”转向“全景”——**乡中心幼儿园的“田间课堂”、特殊教育学校的“融合教育故事”、退休教师的“教育初心访谈”等内容被省级媒体报道17次,阅读量超50万次,家长感慨:“原来教育不只是分数,还有这么多温暖的成长故事。”这说明:只要咨宣同频共振,就能画出教育最大“同心圆”。第三,“育人为本”从“知识传授”拓展“全面发展”,育人路径有了新探索。我们始终牢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加减法”:一方面做“减法”,全面规范校外培训,压减学科类培训32家,学生作业平均时长从2.5小时降至1.2小时;另一方面做“加法”,推动“五育融合”——**一中开设“红色研学”课程,组织学生重走长征路,撰写实践报告120篇;**二小开发“非遗进校园”项目,邀请剪纸、竹编传承人开设校本课,3名学生作品入选全国少儿非遗展;**职校与企业共建“现代学徒制”实训基地,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91%。更让我欣慰的是,许多教师反映:“现在学生眼里有光了,课堂上愿意提问了,活动后懂得分享了。”这印证了一个道理:只有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才能培养出有温度、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全体教育工作者躬耕一线的结果,更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要向大家致以衷心的感谢!

二、以“问题导向”找准改革痛点,增强一体化改革的紧迫感责任感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当前教研咨宣育一体化改革仍存在“短板”“堵点”,离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差距。结合调研中收集的216条反馈意见,我梳理出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需要大家高度重视。一是“研”的深度不够,存在“为研究而研究”的倾向。部分教研员满足于完成“规定动作”,对“真问题”捕捉不敏锐。比如,农村学校教师反映“留守儿童心理干预”是教学难点,但相关教研活动一年仅开展1次;城区学校教师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缺乏案例指导,但县级资源库中仅有3个通用模板。更有甚者,个别学校把教研当成“应付检查”的任务,教案写得漂亮、研讨记录完整,却从未真正解决过课堂实际问题。这种“空转式”教研,不仅浪费教师精力,更寒了实干者的心。二是“咨”的精度不足,存在“供需错配”的现象。教育咨询服务还存在“上热下冷”问题:一方面,行政部门出台的政策文件多,但对学校执行中的具体困难研究不深,比如“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政策虽好,但部分农村学校因生源少、师资缺,难以落实“5+2”模式;另一方面,学校的需求反馈渠道不够畅通,有些教师遇到“分层教学如何操作”“特殊学生如何转化”等问题,不知道该找谁咨询,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咨询服务若不能精准对接一线,就会变成“空中楼阁”。三是“宣”的效度不高,存在“自说自话”的短板。宣传工作有时陷入“两难”:发太多成绩稿,家长觉得“不真实”;发问题稿,又担心“影响形象”。更突出的问题是,宣传内容与教师、学生的真实体验存在偏差。比如,某学校在宣传“劳动教育”时,只拍学生采摘果实的“美好瞬间”,却回避了“部分学生不会使用农具、活动后场地清理不到位”的细节,导致家长质疑“劳动教育就是作秀”。这种“选择性宣传”,损害的是教育系统的公信力。四是“育”的合力不强,存在“各自为战”的局限。教研、教学、管理、宣传等环节尚未完全打通,比如,教研部门总结的“高效课堂模式”,未能及时通过宣传让家长理解;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筛查”,结果没有同步给心理咨询教师,导致个别学生心理问题未能及时干预。更有甚者,个别学校将“五育”割裂开来——重智育轻德育、重成绩轻体质,甚至出现“体育老师请假,语文老师代课”的现象。这些问题提醒我们: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环节的“断链”都会影响整体效果。同志们,问题是改革的起点,也是改革的动力。我们既要看到成绩增强信心,更要直面问题迎难而上,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解改革难题。

  • 点赞 0

  • 收藏 0